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国内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麦肯锡银行业深度洞察:敏捷银行,打破边界,组织创新(204页)(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8-24
摘要:误区三:敏捷具有普适性,所有企业都应力争敏捷。银行家们应首先识别和分析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评估敏捷是否是正确答案。虽然几乎所有项目团队都可受益于敏捷,但它只是一个解决方案而非目的本身,切忌“为了

误区三:敏捷具有普适性,所有企业都应力争敏捷。银行家们应首先识别和分析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评估敏捷是否是正确答案。虽然几乎所有项目团队都可受益于敏捷,但它只是一个解决方案而非目的本身,切忌“为了敏捷而敏捷”。

误区四:可以采取单一的敏捷应用方式,并复制到不同部门。敏捷不仅仅是到处设立部落和小组,具体方式取决于组织中每一个部分的特性。在任何转型中,蓝图都是关键,它可以识别出公司中的价值链,以及每一个价值链将如何受益于敏捷。

误区五:敏捷就是大规模的S c r u m 。S c r u m 是可用的众多敏捷工作模式之一(例如黑客马拉松、极限编程工作流)。将Scrum盲目应用到所有项目是敏捷规模化时常见错误。企业应根据各部门特性来采取不同敏捷模式。

误区六:敏捷规模化关键在于增加敏捷团队数量。要实现敏捷规模化,关键是流程重组、能力建设和领导力思维模式转变。要变得完全敏捷,组织必须重新安排核心流程,发展新能力和培养新的领导力思维,并打造稳定的中后台以支持前台敏捷实践。为此,企业需要一个详尽并且与最终愿景一致的转型方案。

误区七:敏捷转型过程混乱无序。敏捷转型是稳定性和动态的结合。实现敏捷必须有一个稳定主干的支持,这种稳定性可以避免混乱。因此,尽管敏捷能够让组织不断适应新变化,但其工作方式是相当严谨的,组织并非处于混乱状态。

误区八:敏捷主要是提高生产率。提高生产率固然重要,但速度和适应性也是敏捷题中之义。敏捷的真正价值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而不是修补千疮百孔的生产率。除了降本增效之外,敏捷还有助于提升客户体验、提高员工敬业度、缩短产品上市时间、优化服务质量以及促进营收增长。

误区九:全面敏捷转型过于冒进,企业应该分步推进。正确认知是,全面敏捷和分步方法各有利弊,采取哪种方式应视企业自身情况而定。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受监管或复杂的环境),企业需要分步迭代实施敏捷,因为缺少了试点测试的全面变革存在较多风险。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自上而下式全面敏捷能极大减少敏捷部分与非敏捷部分的冲突,避免阶段式前进带来的倒退或停滞。

误区十:敏捷转型是短期工程,速度快、周期短。要知道,敏捷转型是一个持续渐进的长期过程。敏捷转型通常要花1~3年时间。企业在试点后即可感受到敏捷成效。不过,整个企业范围的全面敏捷则要花几年时间,有时甚至长达5年,这是一个持续改进的长期过程。

敏捷转型可以从客户、价值创造、员工、运营等多方面给企业带来积极影响。但是敏捷转型过程中也有一些误区和陷阱。国内金融领域的敏捷转型探索尚处在起步阶段,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成功案例,先行者转型成功的丰厚回报令更多银行家们跃跃欲试,敏捷转型大幕已开,未来势必呈星火燎原之势。

四条路径通向敏捷转型

尽管银行高管们已经意识到运营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但具体到路径选择上还是一头雾水。银行可以通过四条路径实现敏捷转型,分别是敏捷试验小组、数字化工厂、规模化敏捷以及全组织敏捷。银行需要考虑到自身的数字化程度及能力选取合适的路径。

银行高管们已经达成一种共识:要提高竞争力,运营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但具体到路径选择以及转型速度上,很多高管还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

麦肯锡发现,有四条路径可以引领银行转型到下一代运营模式(见图1)。在实践中,这四条路径不是离散和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性过程。哪条路径更适合您的银行?这取决于各家银行的数字化程度及能调动的能力。需谨记,随着经验和能力的积累,银行的数字化运营模式也会改变。

敏捷试验小组

敏捷试验小组独立于其他业务单元或职能部门。这一模式的好处是数字化举措不受银行主流文化、官僚主义以及底层技术架构影响。摆脱这些约束后,创新者就能挑战极限,培育出新业务模式——类似内部互联网初创企业。通过谨慎监控,敏捷试验小组可帮助企业实现能力飞跃。

例如,一家零售商选择通过敏捷试验小组改进低效的线上业务。公司专注于下一代分析法、客户体验(而非技术)以及移动性。敏捷试验小组的工作在公司内部技术圈中引发热议,吸引了更优秀的人才加入。目前,其创新举措正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

即使高管层尚未完全确定转型的价值,敏捷试验小组也能推动银行取得进步,但其影响可能有限。真正转型要求整个组织文化的变革,由于敏捷试验小组处于主流之外,因此在这方面作用有限。

数字化工厂

这是最常见的路径。数字化工厂集中了企业内部数字化人才和能力,从一开始就是企业和各业务单元的合作伙伴。数字化工厂在开发新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同时,还示范新的工作方式及新的试验、学习和风险承担模式,成为企业文化转型范例。

一家欧洲银行在总部为数字化工厂专门安排了好几个楼层。每层专注于一个数字化项目,开发一些可重复使用的技术,比如客户识别和核实或者电子签名。每个团队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服务。这些新产品和服务在移交给主营业务前,会快速进行原型商业化。在产品被采纳后,团队会基于绩效和客户反馈,继续进行监测和迭代。

当企业致力于进行全组织敏捷转型时,数字化工厂的效果较为显著。随着数字化在团队和业务单元之间逐渐扩散,文化变革也会缓慢但稳固地生根发芽。不过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公司内部数字化发展会不均衡。

规模化敏捷

它是数字化工厂的缩略版,用于特定业务单元。采用这种方法,业务单元就搭上了数字化快车,可以在机器人或流程再造等领域开发相关技能。该业务单元享有自主权,开发速度也更快——他们直接为加速器提供资金,无需在整个组织内达成共识就可开始行动。

一家北美银行就采用规模化敏捷模式,因为该模式更注重以客户为中心,其规模效益比集中式更胜一筹。该业务单元大张旗鼓地投资于数字化人才和工具,在数字化方面带来了良好客户体验。

如果组织拥有独立运营的大型业务单元,那么加速器的效果会比较好。当某个业务单元已经在数字化方面领先,或者具有丰厚的数字化回报潜力时,这种方式也是一个良好的起点。规模化敏捷的缺点是可能会增加组织复杂性,并且IT部门需要单独管理相关供应商和授权等。此外,由于加速器能力是根据具体业务单元量身定制的,因此很难在整个组织内建设和分享。

全组织敏捷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