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朱振鑫 二十年前,城市发展主要抓基建。十年前,城市发展主要抓地产。未来十年,城市发展必须抓金融。 中国各地金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可否认,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金融发展水平很高甚至有些超前,但大部分城市的金融尚欠发展甚至十分落后。中国未来的发展不仅需要北上广深这样一批国际性的一线金融中心,还需要一批区域性的二线金融中心。自“十二五”以来,全国一共有三十三个城市提出建设金融中心,这其中一定只有少数能成功,是已经崭露头角的杭州、重庆?还是后发制人的青岛、西安? 本报告将从城市金融发展现状、模式和建议三个角度入手,梳理各地打造金融中心的经验,为金融欠发展的城市提供参考。从发展现状来看,各城市因地制宜,建立分层次的四类金融中心。从发展模式来看,除北上广外,很难做综合性中心,城市选择发展有特色的子行业。从发展建议来看,城市要充分集聚资源、资金、资产和政策优势,搞好中心建设。 一 城市金融发展现状: 因地制宜建设四类金融中心 目前来看,共有33个城市明确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包括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21个省会城市(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济南、石家庄、杭州、南京、广州、福州、武汉、郑州、长沙、合肥、南昌、成都、西安、昆明、乌鲁木齐、南宁、海口)以及7个核心城市(深圳、青岛、苏州、宁波、无锡、温州、厦门),1个省内强市常德。 图表1:33个区域金融中心概况 从时间上看,2009年4月2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 随后各大城市纷纷表露明确意向,行动比较早的有大连、郑州等城市,大连在2009年12月发布了《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09—2030)》,郑州则更是早在2007年11月就发布了《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纲要》,因此,2009-2011年,可以看作区域金融中心的探索期。 在“十二五”开局时期,即2011年底到2012年初这段时期,大部分地方通过其“十二五”规划,尤其是“十二五”金融业规划明确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任务,更多的区域金融中心的专项规划出台,比如《加快推进济南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2011.08.10),《“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1.12.19),《重庆金融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12.30)等,各地也纷纷上马项目,扩大金融业规模、加快金融业集聚,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这可以视作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期,并且一直持续至今。 “十二五”以来,各地不断出台文件、调整定位、厘清思路,力求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抢占先机,比如南京(2013.01),厦门(2013.12),广州(2013.12),西安(2014.06),武汉(2015.04),哈尔滨(2015.12),长沙(2016.11)等都在此期间提出了区域金融中心的专项规划,大批金融专区、金融大厦等也不断出现,可以说是此起彼伏、蔚为大观。 从定位上看,有一部分城市笼统的定位为区域金融中心,但是相当一部分城市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具体来看,又分为以下几类: (一)国际金融中心 主要指北京、上海、深圳三个核心城市。这三个城市的金融业已经具备相当的发展规模和聚集度,均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在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过程中继续充当“领头羊”的角色。 (二)跨省金融中心 跨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相对比较普遍,但同一地域内的各个大城市同时上马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就难免形成相互竞争:东北地区的长春、沈阳、大连都提出建设东北地区金融中心;华北地区各地在定位自己的金融中心时则各有考量,天津着眼其在北方的重要地位,提出建设北方现代金融中心,石家庄着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建设京津冀金融副中心,太原着眼于东西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提出建设承东启西的区域金融中心;华中地区的武汉、长沙都明确提出了建设中部金融中心,郑州也提出了“立足郑州、服务中原、辐射中西部”的定位;在西部地区,西安、成都提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兰州、呼和浩特等提出建设西北部金融中心,目前“区域金融中心”的密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三)沿边金融中心 主要指边境、沿海地区建设的外向型区域金融中心。哈尔滨以对俄为重点打造东北亚区域金融中心,乌鲁木齐借力“一带一路”战略面向中亚,昆明面向泛亚,而同在福建省的福州、厦门则建设面向台湾的区域金融中心。 (四)省内金融中心 主要是面向省内的区域金融中心。比如,长沙市湘江新区提出建设的就是湖南金融中心,常德提出建设泛湘西北金融中心。 从层级上看,发文的行政层级往往能够衡量对文件内容的重视程度,从各省、市关于区域金融中心的发文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