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开展青年性健康教育和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在青年中加强对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大对性知识的普及力度和正规、科学的性健康教材推广力度,在有条件的学校推广性健康课程,加强专兼职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青年处理性健康问题以及进行安全、健康、负责的性行为的意识,预防和减少不当性行为对青年造成的伤害,大幅度降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加大对适龄青年的婚育辅导力度,加大适龄青年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和产前检查普及力度。4.保障青年在孕期、产假、哺乳期期间享有的法定权益。全面落实女性青年在妊娠、生育和哺乳期间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青年女性集中的行业、企业落实相关政策的督察工作,依法纠正违法行为。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探索在物质、假期等方面给予青年更多支持。 (五)青年就业和创新创业创造发展发展目标:青年就业比较充分,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就业困难群体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创造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青年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激发,创造活力得到明显提升。发展措施: 1.推动完善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加强就业政策与财政、金融、产业、教育等政策的衔接,建立促进就业的综合政策体系。实施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创业引领计划、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计划、就业见习计划,鼓励省内高校毕业生在省内就业,健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到基层就业的激励政策和服务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军队转业青年自主择业,支持和促进自主择业军队转业青年创业就业。发挥公共财政促进青年就业作用,完善落实财政金融扶持政策。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吸纳青年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青年自主就业,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进一步完善青年创业就业配套法规及政策。加强就业统计工作,健全青年就业统计指标体系。 2.完善青年创新创业创造服务体系。围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施“辽宁青年创业苗圃工程”。搭建“青创空间”等各类青年创业孵化平台,完善政策咨询、融资服务、跟踪扶持、公益场地等孵化功能。持续建设青年创业导师团队,开展普及性培训和“一对一”辅导相结合的创业培训活动,针对高校大学生,实施“大学生创业导航计划”,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培训项目,帮助在校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显著提升青年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大青年创业金融服务落地力度,优化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支持创业担保贷款发展,拓宽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发挥好青创各类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增强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活力。办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建设青年创业项目展示和资源对接平台,搭建青年创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加强青年创业培训,促进青年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常态化培养,加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引导青年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青年电商人才培育工程”。进一步做优做强辽宁“青创板”,鼓励辽宁本土企业走出辽宁、走向全国,入驻全国“双创板”,实施“青年领军企业上市培养计划”,着力培育服务青年创业的社会组织,让更多社会机构助力青年创业,成为青创伙伴。培育青年企业家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引导青年企业家积极投身希望工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公益活动,增强青年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塑造辽宁青年企业家社会公益形象。开展“振兴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积极推动竞赛项目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拓展,努力培育“大国工匠”。 3.引导职业青年立足岗位创优。实施“辽宁青年岗位创优行动”,加强青年职业文明引领,通过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促进辽宁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在企业开展“青创先锋工作室”创建工作,在青年技能工人、青年工程技术人员、青年经营管理人员中开展青工“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创新活动,引导青年立足岗位创新创效。组织青年开展劳动竞赛,争当“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突击队”,在技术攻关、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中建功立业。 (六)青年文化 发展目标:更好引导青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青年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文化精品不断增多,传播能力大幅提升,服务设施、机构和体制更加健全。青年对提升辽宁文化软实力贡献率显著提高。 发展措施: 1.加强文化精品创作力度。发挥国家级重大工程项目、评奖的引导带动作用,鼓励文化机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文化人才,创作生产展现当代青年奋发向上、崇德向善、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品。引领网络文化,保护网络文化知识产权,扶持高质量网络文化产品,加强微电影、动漫、游戏等内容创作创新,提升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传播能力。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省级相关基金和专项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强对青年题材重点选题项目的扶持,鼓励优秀青年文化人才参与创作,支持青年题材优秀图书、影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等生产、发行和推广。 2.丰富青年文化活动。整合并推进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广泛开展优秀文化作品全省性巡展巡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辽宁地域特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展示交流,引导青年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振兴、民间文艺传承。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社团文化、网络文化为载体,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推动青年人均年度图书阅读量和艺术鉴赏、科普水平逐年提高。加强辽宁青年与省内外、国内外人文交流,学习、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讲好辽宁故事、传播好辽宁声音,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