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类开展青年思想教育和引导。以青年学生为重点,突出发挥好辽宁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着力传承红色基因,形象化、情感化、榜样化,落细落小落实。面向中学中职学生,广泛开展“与人生对话”主题活动,引导他们从小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面向大学生,广泛开展“与信仰对话”主题活动,引导他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面向机关青年,广泛开展岗位创优活动,引导他们支持改革,拥护改革。面向企业青年,广泛开展岗位建功活动,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个人、企业、社会、国家的关系,以积极、务实、理性的态度面对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自觉树立工匠精神、进取精神、奉献精神。面向进城务工青年,注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排忧解难、传递关怀中引导他们心向党和政府、矢志拼搏奋斗。面向农村青年,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引导他们树立“农村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的思想认识,切实提高踊跃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行动的思想自觉。 4.强化网上思想引领。把互联网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发挥辽宁共青团网评员、网宣员、网络文明志愿者、青年好网民等队伍在清朗网络空间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开展有温度有黏度的网络主题活动,勇于善于亮剑发声,旗帜鲜明地开展网络舆论斗争。疏导青年情绪,澄清误解和谣言,引导青年形成正确认知,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加强正面宣传,引导青年科学、依法、文明、理性用网,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注册成为网络文明志愿者,参与监督和遏止网上各种违法和不良信息传播,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作贡献。坚持线上线下服务相融合,不断完善“青年之家”云平台、志愿服务、婚恋交友等网络服务青年平台功能。 (二)青年教育 发展目标: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青年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稳步提高,教育公平程度明显提升。发展措施: 1.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各方面。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学校教育全过程。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科学设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通过探索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等途径,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将中小学共青团工作纳入教育督导。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机制。深入开展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创建,创造和谐优美校园环境。在省内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加强青年学研究。 2.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学规划县域内学校整体布局。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坚持“实用、够用、安全、节俭”和“逐校整体推进”的原则,优先满足基本需要,建设、购置教学和学生生活急需的基本设备和设施,改善农村学校学生健身场所和设施条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的高中学生免除学杂费。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县管校聘”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教师资源在区域内统一调配。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进城务工青年、少数民族青年和残疾青年等特殊青年群体帮扶救助机制,健全资助体系、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3.强化社会实践教育。完善扶持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职业院校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鼓励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有组织的青年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和便利。在青年中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和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广大青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广泛开展大中专学生“三下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青年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应用到青年入学、就业、创业等领域,引导青年践行诚信理念。 4.促进青年终身学习。强化家庭教育基础作用,全面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知识和方法,实现家庭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关爱长辈、社会责任、生活技能、勤俭美德、自律能力、环保意识的基础性培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以学习型城市和智慧型城市建设为载体,建立互联网、移动电话、数字电视、卫星等多网合一、优势互补的远程学习网络、服务平台和学习资源库,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大青年社会教育投入,建立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机制。创造社会教育良好环境,规划青年成长成才各个环节的教育需求,统筹协调文化、出版、影视、网络等资源,实现对青年教育空间的全覆盖。构建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有提升职业技能意愿的青年劳动者提供灵活多样、规划有效的培训服务,开展残疾青年文盲扫盲行动,逐步实现减少残疾青年文盲的目标。推动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开发力度,降低在线学习成本,优化数字学习环境,加强学习质量保障,满足广大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