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AI诊断技术帮助医生通过CT影像快速进行新冠肺炎筛查,已在中国近170家医院上线,20秒即可完成一次CT诊断,准确率达96%。目前,阿里云向全球免费开放这一技术,已经在日本医院落地使用,另有数十个国家正在推进落地。 再例如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它覆盖95%以上的病毒基因,优势是准确度达到99%以上,并且平均每个样本的总处理速度提升了5倍,数据分析速度提升了近50倍。在国内,武汉市和浙江省内的102个县级单位的样本全部交由这个技术进行处理。 20多年前,中国国民经济由物理层面的基础设施决定:交通、电力、能源、卫生、教育系统等等物理化能力。而20年后的今天,信息化层面的基础设施出现了,从社交到电商、到支付、到物流、到信息咨询。 当国民经济的技术设施开始出现物理化和信息化双重叠加时,在疫情的冲击下,或者说,在越紧急的情况下,它们所呈现出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越为明显。在这次疫情中,我们正在孪生出一个云上的中国,我们的生意、生活、社交、服务,以及我们很多的城市管理都被交托至云端,这是这次疫情挑战中,我们这个国家所做出众多应对的基础。 英国的传奇首相丘吉尔曾经在二战爆发时说: 纳粹德国的飞机正在轰炸我们的伦敦城,整个欧洲都处于被纳粹势力的攻击之下,欧洲有可能沦陷,但是我们千万不要浪费了这场危机,因为危机会把我们逼到墙角,让我们看清自己,那个看到平时在潜意识、在舒适区、在正常生活环境下所没有发现的自己。 人的能力,城市的能力,企业的能力,都在危机环境下产生了。在封城、几十万家企业倒闭、出现上万亿的损失之后,我们也因此发现了新的可能性。 08 被全速重构的新基建 今天有一个词,“新基建”,在疫情下,我们的新基建正在被全速重构。 第一个就是云服务应用平台,经过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和使用。 第二个是“城市大脑”工程的建设。杭州健康码、杭州第一个开放西湖景区,都带给全中国的市长朋友们一个极大的提示,从此时此刻开始,我们怎样像杭州、郑州、深圳一样,也为我们的城市建构一个“城市大脑”。 下一次危机,可能不叫新冠肺炎了,谁都不知道它叫什么,当它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城市能否快速应对?所以,本次疫情必然推动全国“城市大脑”工程的建设。 第三个,全国联网系统正在全速重构。前两天我从杭州坐高铁到上海,下车后,我拿着手机扫描了上海高铁站的二维码,上海的卫生系统就立刻通过我的杭州绿码确认我是一个健康人,我得以顺利进入上海,自由行走。 在疫情前,上海和杭州两个城市的卫生系统里公民卫生系统是隔绝的,中国存在无数的信息孤岛,但是疫情迫使大家必须交换信息,打通系统。所以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推动全国信息联网系统的建设。 第四个,被全速重构的是5G网络建设。现在我们对数据的传输速度,对通信系统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我们知道2019年被称为“5G元年”,2019年中国的5G基站达到10万个,2020年年底预计达到60万个,三年后我们再做演讲的时候,中国将会有400万个5G基站,到那个时候中国就会变成5G全面覆盖的国家,而5G会成为新基建的重要基础建设设施。 第五个,公共健康卫生系统。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意识到中国的公共健康卫生系统非常薄弱,医护人员是这次抗疫行动中最重要的贡献者,但中国每千人所拥有的护士人数是欧盟的1/10,是美国的1/12。我们很多医院的设施仍然无法满足广大城乡民众对健康的需求。 很多人都知道,每天早上城市里两个地方的人最多,一个是地铁站,一个是医院挂号处,为什么这些地方出现了拥堵和堵塞,就是因为供给不足。所以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带来提示,未来我们是否可以在公共健康卫生领域投入更多,我们的医院、医疗设备、药品流通等领域有没有可能发生新的变化。 当然,这些应用和系统可能很久以前就出现在政府的工作规划中,只不过是2020年的疫情放大了它们的迫切性,使之迅速被提上议事日程,加速新基建的建设。 接下来我们看看被全速重构的产业。产业作为基础建设,也在被全速重构。如果再过十年,我有机会再写一本中国企业变革史,我会把2020年称为“中国企业服务软件的元年”。 今天我们打开App store排行榜,前十名中有5—6个都是企业服务的软件。70天前,它们的排名可能在一百名以后,为什么今天会跑到前五、前三甚至是第一名呢?因为疫情,员工无法返工,于是被迫使用在线视频,开设在线课程,将信息交付和管理系统全部放进去。在使用的过程中,应用不断迭代,等到疫情结束后,它们就会变成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运营方式。所以变化养成了新的可能性和新的方式。 人工智能产业将走出寒冬。Gartner曲线认为,人工智能第一次出现在2012年,在2016年达到爆点,满城都在讨论人工智能,资本投入几百亿的钱,但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还是非常贫瘠。中国在2012—2016年创业的人工智能公司,90%都已经倒闭,因为找不到应用场景。 但是这一年,越来越多的云应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AI服务产生了,人工智能好像突然走出寒冬,找到了应用场景。 接下去是死而复生的在线教育产业。中国人对教育的投入无比巨大,但线上、线下教育要怎么融合呢?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连新东方的俞敏洪都没想明白。但因为疫情,连浙江大学这样一座正常教育体制内的大学都需要在网上建一所云大学,让几万名师生在网上读书。疫情也激发了在线教育的复苏和一种新的可能性。 最后,是营销模式全面迭代的消费品产业。我们看到卖鞋子、卖床垫的,像我们这样卖企业培训的,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企业,在突然间面临一个既有的流通渠道瓦解的情况,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