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对鸿达这样的企业造成巨大冲击,最艰难的时候只有70人上班,整体产能下降超过60%。怎么办呢?他们采用了阿里云的数字工厂平台,在云的意义上重构公司的管理能力,把所有的系统——员工的报到、员工的复工管理、售后管理,全部通过平台进行工厂再现。 迈克尔·波特说:“没有一个战略是自发而生的。” 每个企业都有战略,在调整战略时,肯定不是创始人和决策者躲在一个办公室密谋产生结果。战略哪里来的?战略都是基于竞争产生的,所以波特的那本书叫《竞争战略》。 竞争,有的是来自你的对手,有的是来自实验室,有的是来自危机带给你的挑战,当这些外在、内在的因素发生变化时,一个企业的战略才有可能发生变化。 用凯文·凯利的话来说,未来消灭你的那个人,永远不会出现在你写的名单里。这就是今天这个不确定性的世界带给我们的挑战,也是这个商业世界的性感之处。所有的变化都以你没有预料到的方式和角度对你发动了攻击。 06 疫情下的公共服务系统 再来看看疫情治理中,我们的公共服务系统。 封城以后,社会的很多要素和机能也被迫停滞。湖北有一家企业叫农信银行,它服务的都是农民,养鸡的、养鸭的、养猪的。 在疫情发生时,他们是这个社会最脆弱的细胞,不仅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自己的财产——那些猪、鸡、鸭,也受到严重的生命威胁,这些农民没钱买饲料喂养它们,养活了它们也不知道能卖给谁。湖北农信银行服务的就是这一群人。 当疫情发生后,农信银行自己的信贷系统停滞了,怎么办?他们把所有的数据搬到线上,建构了中国第一个有云营业厅的银行,让那些养鸡、养鸭、养猪的农户,通过在线视频进行开户、面签和核准,通过云平台和云视频双录,向小微农户发放贷款,在过去两个多月,他们共发放了1.3亿的贷款。 这1.3亿的背后,就是几万家、十几万家养猪、养鸡、养鸭农户,他们的生机和他们的生命线。智能化大数据拯救了这家银行,也拯救了这些数以万计的农户。 疫情期间,广州发生了一个非常紧急的事件。当时有一艘邮轮停靠在广州港(601228,股吧),邮轮上共有8000多位游客,结果在这些游客中有人被确诊新冠肺炎。于是,广州疾控中心必须立刻对这8000多人员进行普查,调查他们的行动路线和健康状况。 将8000多位从广州港发散出去的旅客一一找到,疾控中心需要花多长时间?7天、10天?无论是7天还是10天,对于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状况来讲,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而答案是:一个月。 于是,广州疾控中心马上找到阿里云寻求援助,阿里云团队在早上8点40分接到需求,下午15点30分,他们完成了系统搭建,通过智能系统将短信发布给8000名游客,到了晚上23点47分,这8000名游客的排查结果已经全部报送到广州疾控中心的办公桌上。 这样的速度和能力,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组织靠激情、靠口号、靠勤勉就可以完成的,它靠的是今天正在发生的这一场智能工具革命。依靠工具产生的效率,改变以往很难想象的公共服务任务和需求。 例如社区。我们在疫情期间,可以去社区领取口罩。想想社区的网格员每天坐在办公室要联系成千上万户人家发口罩,该打多少电话?在应急环境下,这肯定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好在我们现在可以靠另外一个“人”——机器人,通过AI呼叫联系社区人员,把口罩精准、及时地交付到每一个人的手上。 再举个例子,学校。浙江大学是全中国学生人数较多的大学,我父母就在浙大工作,我从小在学校校区里生活成长。突然有一天,因为疫情的关系学校关闭,70000多名师生不能上课了,怎么办? 浙江大学在7天时间里,在云上建设了一个浙江大学。这件事并不轻松,物理系、化学系、电子工程系,各系都是独立的岛屿,每天有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教室上课。要在7天建设云上的浙江大学,如果没有工具的帮助,如果没有云服务,这可以说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但是浙大通过“浙大钉”的方式,打通各个院系间的系统堡垒,将线下200多间教室变成了能够实现线上录播教学的场景,并且组建了5000多个班级群,让3000多门课程的老师在自己的家里和书房上课。7天以后,浙大7万多名师生得以在自己的家里,继续正常的大学教育。 这就是云技术给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大学造就的新的能力。 如果没有这次疫情,我们可能不会知道杭州已经有了全球第一个“城市大脑”,红蜻蜓的钱老板不会直播,浙江大学也不会想到立刻建一个云上大学。可能其中有些项目是在原本的规划里,但是计划是两三年后,“1·23”这次疫情后,这些任务迅速摆在你面前,需要你在7个小时、7天内完成。 当然,这些压迫式的任务会给中国的城市治理、企业运营和社会公共服务造成巨大冲击和挑战。我们刚才所讲到的这些案例和它们所产生的变化,原本在70天前都不可能发生,也不可能都集中式发生。当这些能力发生时,中国的确诊人数曲线已经往下走了,但是在全球范围内呢?我们看到,英国首相进过ICU,美国好莱坞明星都已被感染,在很多国家的数据曲线急剧上扬。 这时候我们中国的企业家朋友,就在想一件事:过去70天里面我们面对灾难的经验,我们所形成的面对挑战的能力,有没有可能输出给全世界呢?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 07 中国经验输出给全球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有一位很有名的医生李兰娟,她是中国传染病领域名列前茅的专家,在过去几十天里面,她和钟南山成为中国抗疫战争里最有名的两大院士。疫情发生时,她在第一时间带团队赶到武汉治疗了大量新冠肺炎病人,过去70天里,形成了对新冠肺炎的临床治疗和判断能力。 那有没有可能把李兰娟团队的经验,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能力,输出给全世界的医院呢? 可以的。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了一个云医生平台,通过钉钉的工具,和全世界400多家医院形成了医生之间的互通关系。这种交流互通可以实时到达,背后可能就是几十万、上百万条生命。这就是我们中国医生正在做的事情——开始把自己抗击疫情的能力进行输出。 阿里云本身也在输出能力,阿里云达摩院输出AI技术,一个是CT影像分析,一个是全基因组的测序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