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新一代科技潮流的方向,人工智能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爆发式增长。国家也高度重视人工智能领域,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在多重利好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庆两江新区人工智能产业获得迅速发展。这为风口之下,孵化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的重庆中科云从科技有限公司的快速成长为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提供了有力后盾。 成立以来,云从科技几乎每年都会以给世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云从科技先后拿到10次国际人工智能感知识别领域冠军,打破4项世界纪录,获得158次POC冠军;在国内首发“3D结构光脸识别技术”,打破苹果等外企技术垄断;在国际突破跨镜追踪(ReID)商业应用技术,一次性刷新3项世界纪录并保持至今;推出全新Pyramidal-FSMN语音识别模型,超过微软、IBM、阿里、百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企业及高校,大幅刷新语音识别世界纪录…… 这家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独角兽企业是近年来中国快速成长的人工智能企业和研究机构之一,短短4年的时间便在自然语言处理和人脸识别领域成为业内领先者,成长速度让人瞠目结舌。 在人工智能被纳入国家战略规划的大背景下,剖析云从科技的发展历程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典型意义: 1、成立短短4年,云从科技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其在产品、资本等维度分别构筑了怎样的优势? 2、放眼全球,人工智能企业鱼龙混杂且竞争惨烈,云从科技又该如何守住现有护城河并实现更进一步发展? 3、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落户区域的产业发展。那么,以两江新区人工智能生态圈为重点,重庆人工智能如何布局?在重庆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人工智能又将如何实现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起步:首个产品月用户超50万 “调试上线成功!”——2015年4月的一天, 云从科技内部QQ群内一条短短几个字的消息让大家欢呼不已。 发出这几个字的是当时云从科技研发总监李夏风。他后来回忆说,“太累了,我们只想大睡三天。”为此,他甚至拒绝了周曦(云从科技创始人)开办庆功宴的建议。 原来在不久前,尚在筹建过程中的云从科技拿到了第一张业务订单——帮助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做远程开户的身份认证系统。为了做成这第一单业务,李夏风等10位核心技术人员在海通证券的机房里奋战了10天10夜没有离开,饿了吃外卖,困了就睡在机房里临时支起的折叠床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云从科技的第一炮打得很响。当月海通证券远程开户身份认证量就超过了50万,平均每天有超3万的用户利用云从科技的系统进行开户。有了这一成功案例,云从科技的产品得以开始在金融业特别是银行里全面发力。 “公司的产品正式上线,使我们得到了用户的认可,更给了我们团队巨大的鼓舞,这个意义更重大。以前在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我们做的都是项目型的,在金融市场环境下,能不能做出金融级的产品,大家都没有这个底,这次的成功应用证明了我们的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这点很重要。”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温浩说。 温浩和周曦是大学同学,也是云从科技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2010年,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水土高新园的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筹建。在规划中,智能多媒体中心急需一个学术造诣深厚、有着极强技术背景的学术带头人。院长袁家虎三次专程赴美,邀请当时在美国工作的周曦,周曦被袁家虎院长的诚意所打动,决定到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工作。 2011年,周曦回国,并联合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在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成立智能多媒体中心,从事计算机视觉相关研究。 刚成立的多媒体中心严重缺乏专业人才,刚回国的周曦焦急得夜不能寐。为了充实研发力量,周曦向远在北京的李继伟和浙江的温浩求助。 李继伟和温浩收到周曦的求助后,立马提交辞呈,带着自己行李奔赴重庆。周曦负责技术管理,李继伟负责基础算法研究,温浩负责项目管理。此后中心发展迅速,先后开发出了国内首个刷脸支付原型系统、智能换发、智能换衣、智能摄像机、车辆属性识别、人脸属性分析、大规模人群分析、客流统计等一系列人工智能系统。 2014年,周曦发现仅凭中心的几十号研发人员已经不能满足业务需要,并且在运营管理,业务方面也存在巨大的缺口。而此时在国家“大众创业”与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鼓励下,技术的发展也突破了商业应用的瓶颈。 几经思索、讨论,周曦团队决定成立人工智能公司。2015年4月15日,云从科技正式成立。不久就通过为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做好远程开户的身份认证系统在银行业站住脚跟,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头炮打响后,云从科技20余名核心骨干迅速召开了公司第一次会议,议题为确定公司未来产品的方向。此次会议又称“云从一大”,此后 “云从二大”“云从三大”相继举行,并逐渐成为固定的高层战略会议。 但迷茫也在一定程度上笼罩着这个新生的企业。 在“云从一大”上,20余个核心骨干分成两拨吵作一团。吵架的原因是,销售团队在推广过程中,发现公司的产品跟不上,研发速度跟不上市场的需求;而研发团队认为没有需求不知道做什么产品。 事实上,面对庞大的市场,那时的云从科技还并不知道市场需求到底是什么。“我需要做人脸识别,但人脸识别1比1呢,还是1比N呢?室内环境呢,还是室外环境呢?这就反应出来人工智能企业创业的时候,大家普遍遇到的问题,需求很多,有的是真需求,有的是伪需求,有些就是做个样子,大家不知道怎么去做。”温浩解释。 事实证明,云从科技这一次的争吵很有意义。 正是在“云从一大”之后,云从科技团队得出结论,下一步发展要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大客户的需求为主,然后再以大客户的经验去覆盖小客户,尽可能提高成功率。 “这就是当时我们的想法,真需求和伪需求我们当时还无法分辨,可不管怎么说,就算是伪需求,至少大银行付得起这个钱,起步时我们最需要的是把名字闯出去。”温浩说。 “攻占”银行:做标准化产品 在成立初期,云从科技确立了公司发展的两条原则:一是研究内容要集中,先做好人脸;第二是行业上要集中,只做金融和安防。 这样的战略定位与云从之前的技术积累有关——在中科院时期,云从科技承接过国家级别的人脸识别项目;另一方面,由于2015年的“315晚会”中曝光了诸多银行无法识别假身份证的系统漏洞,一时间,“人证合一”成了金融机构的刚需,银行也成为云从切入行业的第一个对象。 很快,云从科技也启动了某国有大型银行的业务。这一单前前后后做了四五个月,系统通过了层层考验,却在招标环节碰了壁。 原来,此次招标要求的诸多资质,刚成立几个月的云从科技并不具备。“我们的标书做了60多页,以为很详细了,可是发现别人都做了300多页。”温浩回忆。 这一次碰壁让云从科技认识到,大银行决策链复杂,要求的资质和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高,想做大银行的生意并不容易。怎么样才能真正做好? 2015年7月15日,云从科技与两江新区签订入驻协议,云从科技入驻水星,新征程正式开启了。 不久,重庆银行找到云从科技,表达了合作的意向。云从科技的核心骨干们非常兴奋,也决心抓住这次机会,以重庆银行为标杆,摸底银行的业务需求,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产品。 “以前都是基于项目的,可能每个银行有每个银行的需求,我们希望基于重庆银行本身的业务,来看银行到底哪些可以用上我们的技术,每个部门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温浩说。 这时,“云从二大”如期举行。在这次会议上,一个在云从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被正式确定下来——以“我”为主,推出标准化产品,并进行复制推广。 以此为目标,经过前期一系列意向性合作,2015年9月,云从科技正式与重庆银行正式签订战略协议,从柜台、自助机具、网上银行到机房的运营等,云从科技都拿出了标准化的解决方案。 重庆银行业务的试水,云从科技不仅取得了成功,更为后来其进军银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重庆银行的需求,云从科技做了十几个解决方案。如今的云从科技已有55个银行解决方案,正是以此为基础开发出来的。 随之而来的,是银行的业务开始一发不可收拾,西安银行、建设银行广东分行等等都与云从科技有了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