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动态

旗下栏目: 动态 建材 趋势 市场

深挖世茂反转的秘密(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19
摘要:或许与众多地产二代一样,自出生日起,许世坛就肩负着家族企业传承的重任。公开资料显示,当年刚从悉尼科技大学毕业时,许世坛先入职了香港一家房地产代理公司,从最基层的员工做起,每天挨家挨户上门推销。2000年3

  或许与众多地产二代一样,自出生日起,许世坛就肩负着家族企业传承的重任。公开资料显示,当年刚从悉尼科技大学毕业时,许世坛先入职了香港一家房地产代理公司,从最基层的员工做起,每天挨家挨户上门推销。2000年3月,许世坛于正式加盟世茂房地产,出任销售总监,负责项目的销售、营销、管理及设计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前述2009年确定的“分家”原则经营多年之后,大约在2015年开始,原定以商业地产为主的世茂股份,其住宅销售超越商业地产业务,正式突破了原有清晰的业务划分。

  数据显示,2015-2017年,世茂股份实现住宅销售收入107.75亿元、81.19亿元和158.51亿元,毛利率分别为30.39%、31.99%和45.08%;商业地产销售收入分别为30.09亿元、45.57亿元和15.31亿元,毛利率分别为38.78%、33.26%和21.07%。无论是收入规模抑或盈利水平,世茂股份的住宅地产都胜过一筹,显然已成为住宅地产公司。

  可以看出,地域和业务划分是房企划定同业竞争的基本原则,世茂集团也对旗下的两家兄弟公司按照业务确定了同业竞争的原则,可随着两家公司各自向对方的业务范围延展,这种泾渭分明的红线逐渐模糊,两家公司在业务构成和地域上都在向对方渗透。

  以2015年作为时间点,世茂股份突破上述划定的同业竞争业务界限,且与世茂房地产在利润分配上相得益彰。正如世茂股份所言,对于不可分割的地块,将由公司与世茂房地产成立项目公司共同定性开发,公司不断增加的少数股东权益中的很大一部分即由世茂房地产构成。对于少数股东,世茂股份并未吝啬,是否有意在配合世茂房地产东山再起?

  从2015年至2019年,世茂股份净利润规模从29.19亿元增长至38.41亿元,增长约31.58%。但从股价表现看,世茂股份2015年初均价约为4.6元/股,至2020年6月17日为4.26元/股,近5年时间里,其股价不涨反跌。而同期,世茂房地产股价增长超过300%。两家公司的股价变化对比,耐人寻味。

  综上来看,从2015年至2019年,世茂房地产仅“投资物业之公允价值变动+少数股东损益”项目的收益,占其同期净利润的比例高达60.21%、50.38%、28.06%、47.98%、34.06%。这意味着,在多年时间里,来自于前述两项的贡献占其当期净利润的50%左右,最高超过60%。换言之,剔除“投资物业之公允价值变动+少数股东损益”项目的收益,这家营收过千亿的房企,房地产主营业务实现的净利润可想而知。

  业绩向来是企业叩响资本市场大门的“金钥匙”。对于上市后的企业,财务报表是一支吸引投资、纵横资本市场的“魔法棒”。而在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卖房保壳、粉饰财务报表等操作并不鲜见,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投资物业重估等手法,也合乎规则,但是,投资者要评估公司的真实投资价值,仍需关注其业绩内核。

  05

  能否消化?

  近年的急速扩张,并非世茂房地产首次激进冒险。其2013年的凶猛扩张曾引发工程质量失控、负债过高及地位滑落等问题。行业内,一度激进扩张的富力地产、福晟国际等房企相继陷入被动局面。“大跃进”的世茂房地产会重蹈覆辙吗?

  去化压力

  有媒体戏称“福晟跌倒,世茂吃饱”。这一番激进的收购及扩张之后,世茂房地产能否顺利消化其纳入麾下的大量项目?

  如前文提及,大量的收购使世茂房地产的土地分布从一二线向三四线城市扩展,其进驻的城市从41个增加至120个。数据显示,2017年,世茂房地产的土地布局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58%)和二线城市(30%),三四线城市仅占12%;2019年,其新增货值区域分布中,一线城市占比由49%降至12%,三四线城市占比则由13%暴增至51%。可以说,经过几年的扩张,世茂房地产的土地布局结构相比往日已完全倒置。

  那么,三四线城市的项目容易消化吗?

  在全国三四线城市新开盘项目去化率下滑不足50%的情况下,世茂房地产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2018年,世茂房地产全年去化率为65%;2019年该项指标降至56.83%,同比下降超过8个百分点。

  存货/预收账款、预收账款周转率两项指标,是体现房企去化压力的关键指标。根据Wind数据计算,2015年至2019年,世茂房地产的存货/预收账款分别为3.71、3.84、4.05、4.74、4.7;其同期的预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1.8、1.89、2.13、2.1、1.29。世茂房地产这两项指标,在房地产业内均位居靠后的位置。也就是说,世茂房地产是行业内去化压力最大的房企之一。在“房住不炒”、市场回归理性的趋势下,其经营风险值得警惕。

  融资压力

  表面上看,历经数年激进扩张的世茂房地产,仍然不同于大多数闽系房企的“高杠杆”风格,其资产负债率在业内并不算突出。2015-2019年,世茂房地产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9.4%、66.32%、68.54%、72.12%、75.25%。但显而易见的是,其资产负债率是逐年上升的。

  另一方面,世茂房地产的利润增速开始放缓。Wind数据显示,2018年,世茂房地产净利润同比增速仅为12.68%,较上年同期的51.6%增速下降接近30个百分点;2019年该项指标也不过23.35%。而同期TOP30上市房企的平均涨幅均超过30%。

  如上文所述,世茂房地产的财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关联公司助力、投资物业价值重估等财技调节。但由于前述财技的优化空间有限,同时在“买买买”的模式下,世茂房地产的总负债及净负债率势必会进一步走高。多重因素共振下,其融资能力软肋或很快显现。

  另一方面,世茂房地产旗下持有不少酒店及商业资产,其在该类商业物业上沉淀了大量资金,资金需求加大。数据显示,过去两年,世茂房地产在深圳、上海等地自持了不少酒店、高楼资产;2018年内,世茂房地产有46亿元收入来自酒店经营、商业运营、物业管理及其他业务,同比增长26.9%。

  Wind数据显示,世茂房地产2015-2019年的速动比率分别为0.51、0.58、0.66、0.51、0.46。也就是说,其短债偿付能力逐年下降,已经跌至近年最低水平。同时,2019年其该项指标首次跌至0.5以下。事实上,财务理论表明,速动比率是反映上市公司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其速动资产除以一年内到期的负债得到的数值。若速动比率低于0.5,则表明该公司存在短期偿债能力风险。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以来,世茂房地产的授信额度使用率超过90.09%,其他TOP20房企的授信额度使用率均在75%以下。这或表明,规模扩张下的世茂房地产相比其他房企资金流更显干涸。如果世茂房地产仍在并购推动下的规模扩张之路上狂奔,其必然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撑,那么,其将如何保证资金链安全?

  并购模式的风险累积

  公开市场拿地贵、条件严苛,房企相继都在并购上打主意。世茂持续扮演“新白衣骑士”的角色,成为继融创中国和阳光城之后的新晋地产“并购王”。但是,并购市场上留下的好项目越来越少,雷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