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市场竞争格局重塑,未来国内厂商行业集中度提升将带来“规模效应”。①特斯拉国际巨头入场:一是国产化带来本土供应链成长机会;二是形成对自主品牌技术升级“倒逼”力量。②传统自主品牌加速洗牌:受特斯拉降价、补贴退坡影响,动力电池行业利润承压,龙头企业具有成本优势,宁德时代等行业龙头市场装机份额显著提高,2019Q3扣非后归母公司净利润环比上升。我们认为,外部势力倒逼叠加近年补贴退坡力度大,行业加速出清,类似于供给侧改革逻辑,龙头将持续受益。 第三,新规划强调“智能网联”(2025年目标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尤其在特斯拉无人驾驶、人车交互等核心技术壁垒驱动下,未来智能化、互联网化将引领行业变革。2017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研究项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在“两横三构”基础上,提出智能网联汽车“三纵三横”技术架构,未来将在传感技术、车载操作系统、数据平台技术、高精度地图与定位技术等取得突破。智能网联汽车国内进展方面:上汽、广汽等主流车企已实现L2新能源汽车量产,蔚来等计划2020退出L3级新能源汽车;吉利、比亚迪等已推出以语音控制、娱乐导航为主的人车交互系统。 第四,新能源车技术核心是电池,未来技术跨越式突破后,会加速打开产业链上下游空间(锂钴原材料、充电桩、电池回收等)。目前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应用各有利弊,技术瓶颈突破后新能源汽车有望进入“创新+放量”的良性循环。我们认为,20年电池技术可能超预期突破带来成本下移,进一步提振国产销量,如电池经济型铁锂化、CTP方案、高端高镍化等 第五,特斯拉产业链复刻苹果产业链的同与不同。相同之处:①引领技术及国产化,带来配套产业链崛起的机会:19年苹果披露的全球200大供应商中,中国大陆占比约20%,目前特斯拉Model 3零部件国产化率约30%,预计年底实现100%国产化;②明星产品定位带动供应链扁平化、标准化管理:定位少而精,产品线集中、直采直销大幅降低生产与渠道成本。不同之处:①迭代速度更慢:汽车技术密集度远高于手机,复刻之路漫漫;②对我国汽车制造业的拉动可能超过苹果:一是技术密集度更高;二是产业延展度更高、战略属性更强,融合电子、计算机、能源、材料等领域;三是产业空间更大,对GDP拉动作用更强;四是技术硬件的国产渗透率更高;五是未来不一定是特斯拉寡头:全球传统巨头也在加码,可能迎来全面竞争格局,国产品牌亦有空间。例如大众MEB工厂将于今年10月正式投产,规划年产能30万辆。 (3)潜在催化剂密集:政策、销量、特斯拉三重拐点印证 第一,政策拐点。①新顶层规划(工信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预计H1正式发布,根据意见稿,预计核心内容包括:一是补贴大幅退坡:预计2020年补贴持续退坡,2021年完全退出,未来购置补贴取消转向运营端;二是发力技术面:到2025年EV电耗将至12kWh/100KM,PHEV平均油耗降至2L/100KM;三是提高市占率: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25%,智能网联汽车占比达到35%。②预计3月初全国两会时点重点提,新能源车或成为领头产业政策发力。③政策不限于退坡,配套政策可能在公用车电动化、财政补贴运营端转移、限购限行等需求端方面再突破。④未来充电桩可能有更多倾斜。2015年10月工信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提出到2020年建成分散式充电桩480万个,目前保有量仅122万个,相差较大。 第二,销量拐点。19年末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显示“翘尾效应”,据中汽协,2019年全年新能源车产销分别为104。。3万辆、120.61万辆,同比下降10.7%、3.3%。2019年12月新能源车产销分别为14.9万辆、16.3万辆,环比增长36.0%、71.4% 。其中纯电动乘用车BEV12月产销分别为9.5万辆、10.5万辆,环比增长26.3%、66.8%。在政策驱动下,预计20年下半年新能源车产销月度数据超预期形成产业景气度可持续催化剂印证。 第三,特斯拉拐点。美国特斯拉在中高级车的渗透率不断攀升,市场占有率从2017年的24.21%提升到2018年的53.04%,年增长率超过100%。2019年,Model 3已成爆款,特斯拉Model 3 交付量占总汽车交付量已超过80%。未来特斯拉变量将带来一系列潜在催化剂: 国产Model 3降价:在包括动力电池在内的重要零部件实现国产化供应后,国产Model 3车型价格有望进一步下探。据特斯拉披露,Model 3国产化单位成本相比美国工厂下降约50%,加以关税减免和国内电动车补贴2.5万元,产能扩张阻碍小、盈利空间大。 新车产能攀升:美国Fremont工厂Model Y产能提前至1月开始爬坡,预计交付时间提前至今年3月。Model Y产能将继续加大,预计Fremont工厂20年年中3+Y产能达50万辆/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