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时局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习近平的扶贫故事(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5-21
摘要:原来,就在一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到金寨县考察,明确提出:“打好扶贫攻坚战,要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潘东旭同志“离任”又“返岗”,正是总书记亲自作出的指示。

原来,就在一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到金寨县考察,明确提出:“打好扶贫攻坚战,要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潘东旭同志“离任”又“返岗”,正是总书记亲自作出的指示。

“得来点儿真的,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县长要稳在那儿,把责任担到底,不脱贫‘不能走’,一个萝卜一个坑,出水才见两腿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这一条,谁都能拍拍屁股就走,那就变成流水宴、流水席了。”

2017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在村民徐海成家,县委书记郝富国指着德胜村第一书记苏会彬向总书记汇报:“这是省里派来的第一书记,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引进光伏扶贫项目、打井修路、联系科研院校开展农技培训、加强基层党建。”

“我们的目标是‘不脱贫、不脱钩’。”苏会彬接着向总书记汇报,他2016年2月份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每个月都要在村里干上20多天。

习近平的扶贫故事

这是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光伏电站(2020年1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攻坚的火车头就是党支部。派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这些举措都有了,关键是要夯实,发挥实效。第一书记要真扶贫,扑下身子在这里干。

苏会彬记下了这些话。

“深度贫困是坚中之坚,打这样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这是总书记始终坚持的观点。

他多次指出,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注重选派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

对于第一书记如何开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常常给他们支招: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不能蜻蜓点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

贫困地区干部工作辛苦,总书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他暖心地问候第一书记。在人民日报社,他视频连线人民日报派驻河北省滦平县于营村第一书记,了解工作情况,并向全国所有扶贫驻村第一书记致意。

“要关心、关爱、关注他们,努力为他们的工作生活排忧解难,各方面素质好、条件具备的要提拔使用,激励他们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说。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县级领导班子要保持稳定,对表现优秀、符合条件的可以就地提级。”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怀指导下,自2015年以来,全国累计选派第一书记45.9万人,现在岗23万人,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被群众誉为“党派来的好干部”“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习近平的扶贫故事

(六)

路的故事——“那真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

“中国减贫之路的特别之处何在?”

2019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联合国驻华系统协调员罗世礼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探寻答案,只有回溯走过的路。

习近平的扶贫故事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果耶镇勒阿村驻村第一书记张金利(右)和村民一起修建入村道路的护坡(2020年4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50年前,陕西梁家河的黄土地上沟壑纵横,习近平同志亲眼目睹百姓艰难、体会群众疾苦。

“知青刚去时,还有些粮食供应,后来要靠自己劳动,跟老百姓一样,就挺紧张的了。”多年后习近平同志仍记得,当地老百姓常说:“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春耕时,家家户户都把仅有的粮食留给种地的壮劳力,婆姨带着孩子出去讨饭。

“刚开始,知青脑子里都是概念化的东西,觉得要饭的都是不好的……后来,我们自己落到快去要饭的地步了,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主动帮着出去要饭的人开路条、开介绍信。那会儿,这些现象让我们心里大为触动,感觉农民怎么这么苦啊。”

几十年后,习近平作为中国国家主席访问美国,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对全世界坦陈了自己当年质朴的心愿:“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

正是走过这样艰难的路,向贫困开战的决心才会如此坚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自己所说:“回顾中国几十年来减贫事业的历程,我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

在中国共产党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铮铮誓言中,千千万万个“梁家河”旧貌换新颜——“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

福建寿宁县下党乡的山路,见证了一段动人的往事。

习近平的扶贫故事

这是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新貌(2017年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30年前,下党的山路蜿蜒崎岖,习近平同志着手探索带领群众摆脱贫困的道路。

“那个地方,由于过于偏僻难行,上面的干部很少去。地委书记我是第一个去的。”习近平同志时常回忆起当年的场景,“那真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乡党委书记拿着柴刀在前面砍,我们每个人拿个竹竿,沿着河边走,他说这样走近一点。”

当地百姓自发来到路上,每隔上两三里就摆上一桶一桶用土药材做的清凉汤,让习近平同志一行消暑。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