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卓,厦门市科技局高新处主任科员。2008年6月获得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学位。2008年-2010年在微软(北京)中国研发集团搜索技术中心工作。2014年1月获得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学位。2014年7月选调到厦门市科技局工作至今。 【声音】 我们努力奔跑在科技服务最前沿、创新创造第一线,为我市企业提供一流营商环境,积极建功新时代。 “三高”企业政策宣讲会现场,孙卓(左二)对企业家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解答。(本报记者张奇辉摄)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吴君宁)国庆放假前一天下午,刚从江苏出差回厦的孙卓,又忙不迭赶往火炬高新区,为企业宣讲“三高”(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政策。我市“三高”企业发展大会召开后,这已是第七场政策宣讲了。尽管声音因为疲惫而有些嘶哑,但能让更多企业深入了解政策、从中受惠,孙卓由衷地感到高兴,他盘算着节后开工还要再到集美区宣讲。 近几年来,我市逐步构建起“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市级高企-国家级高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的梯次扶持体系,这与孙卓为主起草的一系列企业扶持政策密不可分。市科技局高新处处长陈君玉说,孙卓就像企业的“知心人”,总是俯下身察实情,想方设法了解企业所急所需。 作为一名工科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博士,他的初心很简单:希望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科技政策的设计和创新,引导更多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模式来实现高速成长。 起草扶持政策做企业“知心人” 我市科技企业梯队不断“升级”,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孙卓与同事们也在积极总结经验,促进发展规划的迭代升级。今年全市“三高”企业发展大会上,扶持“三高”企业的21条政策出台,提出了许多惠企业促发展的大招、实招。 会前一个多月接到起草政策的任务,孙卓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条款。单单一条关于员工持股制度的条款,他向多家创投机构、上市企业甚至其他城市有相关经验做法的部门反复请教、研讨,吃了许多闭门羹,他笑称自己“三顾茅庐,不耻下问终于取得真经”,最终该政策获得我市相关部门的支持得以顺利出台。 为了让政策更接地气,孙卓一方面主动对接企业各层级人员,了解诉求,思考解决方案;另一方面积极与各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沟通,探讨新政策实施的可行性。时间紧任务重,那一个月里连续加班的他分不清是工作日还是周末。 事实上,孙卓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份新政策的起草,也源于他多年的沉淀累积。硕士毕业后,孙卓曾在微软当了两年工程师,“在企业工作过,让我更能了解企业的痛点与需求,提出针对性措施。”自2014年进入市科技局高新处工作后,孙卓就把了解企业需求当成工作的重要部分,过去一年里,孙卓走访、调研了近百家企业,与我市企业进行了十几场座谈,一些政策已在他心中逐渐酝酿出雏形。 推出科创红包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 “要引导企业创新发展,相应的机制政策更要创新。”孙卓希望发挥自己在计算机专业的才能,促使全市更多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模式。 孙卓认为,基础云服务将是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水、电、煤”,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规模将和其云服务的成本支出成正比。于是在他设计的“科创红包”政策中,全国首创将云主机、CDN等基础云服务纳入资助范围,既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也引导更多企业了解和使用这些新技术,进而提高效率降低风险,企业获得的收益远比补贴本身多得多。 孙卓这次牵头起草的“三高”企业政策中,提出了企业作为孵化主体、员工持股(设立期权池)等科技企业的新型经营模式,这些模式已经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获得成功,孕育了小米、陆金所、微播视界(抖音)等高成长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他希望通过政策的引导扶持,能让这些新模式、新理念被更多的厦门科技企业采用,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 近年来,孙卓还主动承担了科创红包、科技小巨人、市级高企等申报系统的开发规划和后续优化工作,大胆采用信息技术进行优化,降低行政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政策兑现效率,增强了“三高”企业的政策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