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账本的故事——“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十八洞村,湘西一座普通的小村庄。 这是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2019年10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陈思汗 摄) 阜平之行一年后,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是一个藏在偏僻幽静山谷中的苗族聚居贫困村。总书记到十八洞村那年,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7%。 村民石拔三清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到她家中看望,坐下来同一家人算收支账,询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打算,察看了她家的谷仓、床铺、灶房、猪圈,勉励一家人增强信心,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他希望大家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不要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村民施成富回忆道。 拼版照片:上图为脱贫前的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进村道路(2011年12月摄 新华社发);下图为2019年9月拍摄的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及进村道路(新华社记者陈泽国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2016年全国两会湖南代表团审议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们一边回忆当时的情景,一边又算起增收账。 “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就是在十八洞村”,“现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习近平总书记问。 “您当年来的时候是1680元,现在已经增加到3580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郭建群告诉总书记,十八洞村百姓收入增加,村容村貌变化,已经成为全省文明村和旅游定点村,村民笑容多了、求发展愿望强了,连大龄男青年解决“脱单”问题也容易了。 “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总书记问。 “7个,就是‘脱单’的大龄青年7个。”郭建群说。 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新郎的迎亲队伍遇上新娘亲友“拦门”(2018年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最近一段时间有些系列报道我都在看,看后也很欣慰,本身也起到示范作用。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打好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2016年,十八洞村实现整村脱贫。 “算账”,成为精准扶贫最生动的诠释。 在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徐海成(左)和妻子裴秀平在家中布置春节装饰(2018年2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2017年春节前夕,在北京向北200多公里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的贫困村德胜村,习近平总书记坐在村民徐海成家的客厅里,一笔一笔给他算收入支出账:“种植马铃薯原种3亩,亩产2000斤,一斤收入2元;一般的商品薯种了15亩,每斤是5毛钱。” “这价格差得很多啊。”习近平总书记从贫困户的小账本上指出了增收的门路。 习近平总书记说,马铃薯是个大产业。他问当地干部,马铃薯原种育种这一项有希望做大吗? “有希望,我们全县马铃薯育种占到全国五分之一。”县委书记郝富国答道。 习近平总书记点点头说:“你们下一步的路子都有了,就是怎么把它市场化、规模化发展起来。” 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