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史俊斌 通讯员 王剑 魏正叶
千里黄河在蒙晋陕交界地由东向南折下,穿越黄土高原厚土,奔流在秦晋峡谷之间,通过禹门口后骤然变宽,最宽处丰水期超过35公里。直至遇见“天下之大阻”——秦岭后,迅速折东咆哮出潼关而东去。 在这块秦晋豫接壤处宽阔神秘之地,中华母亲河——黄河笑纳了它最大的支流——渭河,还有汾河、洛河和泾河,遇见了中华父亲山——秦岭,在美丽的华山脚下他们相会,携手滋养着其渭河平原与汾河平原,用其哺育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图洛书”“泾渭分明”与“秦晋之好”等文明之光,点亮了中华沃土。
不堪重负的古渭水
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的古老渭河,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干流全长818km。陕西境内渭河干流河长512km。渭河流域总面积为13.5万平方公里,陕西境内流域面积为6.71万平方公里。渭河在陕西省境内流经四市二区(宝鸡市、杨凌示范区、咸阳市、西咸新区、西安市、渭南市)26个县(市、区)。渭河流域的主体关中地区约占陕西省1/3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省64%的人口,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5%,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国防、科研教育基地,是连接我国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在陕西及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野生水鸟在西安市北郊渭河栖息过冬 图片来自陕西省人民政府官网 有人形象地描述渭河:20世纪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洗衣灌溉,80年代鱼虾不在,90年代水臭难耐。实施综合治理以前,渭河是陕西关中地区唯一的废污水承纳和排泄通道,以全省18%的水资源量,接纳了占全省80%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由于长期对渭河的依赖和掠夺式利用,到上世纪90年代,渭河已不堪重负,上游干了,中游臭了,下游淤满了,并由此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严重影响陕西省乃至整个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洪涝灾害频发。历史上渭河多次发生大洪水,从1401年至2010年,渭河流域共发生洪水灾害234年,平均2.6年一次,是典型的洪水灾害多发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受灾面积1800万亩次,累计受灾人口3000万人次,死亡人口978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50亿元。 泥沙淤积严重。历史上渭河是一条冲淤平衡的地下河,自修建了三门峡水库以后,渭河防汛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三门峡水库修建前,潼关高程为323.4米,1960年建库后,大量泥沙淤积,使潼关高程迅速抬高到329米,导致渭河入黄受阻,水位抬高,溯源淤积,最终使渭河由地下河变成了地上悬河,进而导致入渭河的12条南山支流也逐步变成了地上悬河,使渭河下游地区成为悬河网地带。 堤防支离破碎。历史上渭河没有修筑堤防。1954年洪水后开始修筑标准各异的堤防工程。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渭河中下游洪涝灾害加剧,渭河防洪工程建设也随之加大了力度,对渭河沿线重要城市按不同洪水量级进行设防。但是,渭河中下游堤防多数是在群众投资投劳大会战情况下修建的,由于受投入不足、施工手段落后等影响,质量控制措施不足,防汛隐患严重。渭河、洛河和南山支流防洪设施基本处于“支离破碎、千疮百孔、不堪一击,一触即溃”的状态。干支流堤防实际防御洪水能力有一半未达标。在渭河出现大水并倒灌支流,或干流、支流同时发水,两水顶托时,极易引起支流溃堤决口,造成严重灾害。 水质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兴起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渭河水质污染呈加剧趋势。在非汛期,渭河宝鸡市以下河段流淌的基本上是城市污水,水质多为V类或超V类,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水质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河流来水锐减。渭河流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69.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380立方米,亩均占有量只有250立方米,分别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8和1/6,远远低于国际社会公认的绝对缺水线,与关中资源、人口和经济发展极不匹配。渭河林家村年径流量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平均为21—23亿立方米,而90年代平均则降到10.7亿立方米,为前40年平均量的49.2%,1997年和2000年仅有4亿立方米。河道径流量锐减,使自身稀释和纳污能力大大降低,减小了下游河道地冲沙能力。加之渭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更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渭河持续健康生命受到威胁。 河道满目疮痍。一是河道内特别是城区段乱倒垃圾现象严重,影响行洪安全和城镇形象。二是河道内因违规采砂造成堤防毁坏和多处沙坑和沙堆,每年汛期都有因沙坑发生人员溺水死亡事故。三是滩地耕作管理无序,80%滩地被长期垦种,大量的高秆农作物形成人为泥沙,严重阻水,每到汛期清滩撤离人员任务繁重。渭河滩岸资源丰富,但长期缺乏统一规划,致使开发混乱,利用程度低,与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极不适应。
保卫渭河华夏古文明
渭河的污染和洪涝灾害不仅殃及陕西省自身和谐发展,更涉及中下游地区的其他省份。 2010年,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在“十二五”期间全线综合整治渭河的重大部署,要求通过加宽堤防、疏浚河道、整治河滩、水量调度、绿化治污、开发利用,实现渭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把渭河打造成关中安澜的坚实屏障、堤路结合的滨河大道、清水悠悠的黄金水道、绿色环保的景观长廊、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规划总体布局为“一河、两堤、三区、四园”,遵循“安澜惠民、健康和谐、环境改善、持续发展”四大理念,实现由刚性治水向柔性治水理念的转变。 2011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十五),陕西省委、省政府在西安灞河口举行了渭河综合治理开工动员大会,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面铺开。工程开工以后,沿渭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省级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沿渭群众大力支持,驻地部队主动请缨,在广大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渭河综合治理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2015年7月22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渭河治理主体项目投运暨续建工程启动动员会,标志着渭河治理主体工程建成,兑现了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五年时间完成渭河综合治理”这一庄严承诺。渭河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投资215亿元,630公里堤防主体已经全部完成,建成支流入渭口交通桥54座;渭河下游9条南山支流103公里堤防退建加固工程已经完成,5条支流蓄滞洪区和3条支流防倒灌工程全部建成;建成生态湿地及水面景观等15万亩。 城际铁路西安机场线项目渭河特大桥 图片来自陕西省人民政府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