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中国经济运行、社会生活和就业形势都带来了很大冲击。为了稳定和扩大就业,近期,中央和地方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对创业担保贷款的支持力度、创业载体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场地免费提供给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使用、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就业等。 “加大‘双创’支持的力度,是稳就业的‘及时雨’。”多位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学者及企业界人士表示,在进一步加大信贷资金扶持、减负的基础上,应支持新经济、新业态发展,从长远打算做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调整的布局。 扶持“双创”带动稳就业 当前,中央和各地政府最重视的还是稳就业,而这也是“六稳”之首。 3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做好“六稳”工作,必须把稳就业放在首位。会议还专门就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稳就业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 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高杲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指出,为加大促进“双创”力度,下一步要进一步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创业投资作用,包括加大对创业担保贷款的支持力度。对政府投资开发的比如孵化器等创业载体,要安排一定的比例、场地,免费提供给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来使用,为他们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鼓励多渠道灵活就业,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就业等一些措施来稳定和扩大就业。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兰日旭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就业成为重中之重。 稳就业必须依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综合组合措施。目前,仅靠扩大研究生、高职生的招生规模,远远难以化解就业压力。“双创”支持力度的加大,是稳就业的“及时雨”。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许正中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双创”型企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一个人创业,平均可以带动9-13人就业,在当前疫情冲击下,以“双创”促就业,是稳就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创业团队虽然看着小,但一个又一个的创业团队,会聚集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大力量,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许正中说。 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各省区市对服务“双创”都在“动真格”。2月20日,云南省对还款积极、带动能力强、创业项目好的借款个人和小微企业,可继续提供创业担保贷款贴息,但累计不超过3次。 3月3日,山东省鼓励有条件的市将一次性创业补贴政策放宽到符合条件的新注册个体工商户,每户补贴标准不低于2000元。符合条件的个人借款人合伙创业或组织起来共同创业,可申请最高4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 3月20日,湖北省财政厅副厅长钟芝清介绍道,湖北省财政厅推出新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优惠政策“组合拳”为“双创”企业发展加油添力,也激发了群众创业创新的热情。 “按照北京市的政策,我们企业房租减免1个月,三项社会保险减免3个月。贷款方面的政策不清楚,因为我们还在考虑要不要贷款。”北京市一家AI科技创业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新冠肺炎疫情确实给企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但政策支持叠加企业复工复产,因此,创业创新激情不减。 培育新经济 促进就业结构调整 促进“双创”发展,不仅要看当下的发展需要,更要着眼未来进行布局。 “在过去,传统产业的创业活动居多,而现在,是以高技术、高技能、高附加值的‘双创’来促进经济发展。”许正中表示,从长期发展来看,中国经济当前最重要的是培养新产业,用新的技术孵化新的产业。 疫情暴发以来,新经济、新业态、新生活方式层出不穷,无人经济、不接触经济、宅经济、线上经济井喷,并为未来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无人经济不仅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而且还能提升经营效率、降低销售成本,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此次疫情倒逼下,催生了很多新业态和新模式。以前,我们的远程医疗发展较慢,而在疫情期间,网上问诊人数快速增长。”杭州一家智能医疗服务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智能设备、远程医疗正在迎来快速发展期。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更好地发挥“双创”带动就业作用,聚焦养老、托育、家政等潜力大的领域,搭载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服务业。 高杲表示,为了适应线上线下融合,涌现出很多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的公共服务需求。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陆续启动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家政服务提质扩容行动、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等,着力加大对相关领域的投入,也带动各方面的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许正中说,为了进一步推动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相关部门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同时,政府及地方也应尽快建立多元化的开放平台,如公共实验室、公共检测中心等。同时,应加大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培训,从长远打算做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调整的布局。 兰日旭则认为,当前,促进“双创”发展,亟须采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减负、财政资助和货币政策上的定向降准等措施以提供更多信贷资金扶持,以稳定就业。下一步,应加快重点建设工程的建设步伐,拓展数字经济、新型基础社会建设,创造新的职业业态,扩大就业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