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武汉封城满一个月。 在这座城市被按下暂停键的日子里,武汉大学的师生们以各自的方式抗击疫情,传递正能量—— 两所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奋战在疫情一线,与病毒搏斗; 教师们纷纷变身“主播”在线授课,网上热烈互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校园守卫者一刻不停,升级校园管控、搬运捐赠物资、消杀全覆盖、协调转运病患、生活物资配送……只为守护好我们的珞珈山; 师生们还化身志愿者,活跃在线上线下,温暖和帮助着身边的人; …… 今天,他们用笔,真实地记录抗疫期间的工作和生活。 守好师生健康第一道屏障 武汉大学校医院院长 周永明 校医院一直是学校全体师生的健康守门人,从起草《武汉大学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到制定《武汉大学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我们深感形势严峻,责任在肩。 因此,我们发布了紧急通知:所有职工取消休假,包括春节假期,立刻到岗,投入抗击疫情的战斗当中。第二天,身处市内的职工全数到岗;路途艰难,高速封路、高铁停运,让身处外地的同志们举步维艰,但他们竭尽全力踏上归途,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当中,令我感触万分。 1月26日,工学部普通门诊临时改设为发热门诊。特殊的防护装备给医护人员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不便饮水更不便如厕,一工作就是一整天。超时佩戴防护用具,耳朵、额头勒伤、脸上多处勒伤......没有一位同志叫苦抱怨,始终守在一线。 从2月1日起,我院派医护人员进驻城市瑞安酒店隔离点,他们每日近10小时奋战在与病魔周旋的战线上,还要兼顾宣传工作和生活保障工作,送餐、送药品、送快递和清理垃圾,江白桦医生的口头禅是“有事就安排我”,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刘学理医生及时发现和调节部分密接者的情绪问题;女医生们更是巾帼不让须眉,舍小家顾大家,全身投入工作。 22天前,我院接到援助紫荆医院的任务,派出侯拂晓医生、郑慧和鲁欢2名护士紧急上阵。2天后,张娜医生、贺宇和左大琳2名护士又前往增援。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奔赴一线就意味着风险,但他们用医者仁心托起了群众的信心和希望。 2月10日,为解决当时住院床位严重不足,倾全校之力而成的武汉大学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的隔离观察点正式运行,地点设在设信息学部门前的如家酒店。我想,这应该也是第一个由高校自己设而立的隔离点,24小时值班制,三区两通道,我们严格按照隔离点的设置标准执行,守护好全校师生的健康之门。 “汉庭酒店医学隔离点”,田毅医生和护士何辉立刻前去支援;竭尽全力梳理流程、改造布局,防止医护人员感染;对居住校内的行动不便者和因门栋封闭不能出行的同志,开通了志愿者取药服务通道……把每件事情做细、坐实、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见证武大校友的战“疫”壮举 武汉大学校友事务与发展联络处 叶琳娜 1月24日,武汉封城的第二天,大年三十。我一下子被拉进了十来个新的微信群。从那时起,我再也没将任何一个群设为“消息免打扰”,也取消了原先在每晚10点定时开启的手机勿扰模式。为了节省时间,电脑更是再没关过机。因为,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是我们投身战“疫”的武器。 当天下午,我也接到了自己的任务——在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下发起设立一支“抗击新型肺炎基金”,接受校友和社会各界捐赠,专项用于支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医院和校医院抗击疫情。基金管理办法的起草、报批、通过,微信捐赠渠道的开通,捐赠倡议的起草发布,所有这一切准备工作以超常速度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完成。武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成为全国首个发起抗击疫情募捐的高校基金会。 23:00,一篇题为“加油!!大武汉;行动!!武大人”的倡议在学校基金会官方微信平台正式发布,向全球校友发出了总动员令。 顷刻之间,全球校友都行动了起来,大量的分享、转发让这篇推文收获了基金会微信公众号有史以来的第1个“10万+”。由于校友们的捐赠太过踊跃,并发量太大,基金会微信捐赠的后台服务器数度崩溃,信息中心的同事为我们紧急迁移了新的服务器,又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日夜守护,才从技术上保证了微信捐赠总额和人数的指数级增长。 捐赠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让我们始料不及。交通瘫痪、物流中断,春节假期国内工厂产能不足,市场上的医疗物资非常紧缺,如何寻找货源、如何采购物资、如何报关通关、如何解决物流问题、如何直达医院,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校友们的瞬间响应速度让我们始料不及。在校友们的群策群力下,在校友处领导和同事的多方协调和精心组织下,短短的几个小时后,各类卡脖子问题便都有了解决方案,物资捐赠的通道迅速建立了起来,武大人的全球疯狂大扫货行动得以顺利进行。 捐赠对接、协调、沟通的工作量之大也让我们始料不及。我们每天的工作常态就是:要么在手机上不停地建群、不停地加群、不停地盯群,生怕漏掉了一条有用的消息;要么坐在电脑前起草各类捐赠协议、开具各类捐赠证明、统计各类捐赠数据。在最初的一、二十天里,从清晨到凌晨,几乎没有吃过一顿完整的饭,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亲友的电话打来,也是立马掐断,让身边的家人代为回复,唯恐错过了重要的消息或来电。 非常时期,每一个人都化身为了铁人、超人。有的同事一直活跃在线上,在数十、数百个微信群里寻找货源、沟通捐赠、联系通关、协调物流、对接医院;有的同事在校内全天候待命;有的同事坚守幕后做着繁琐枯燥的数据收集、整理和统计工作;还有的同事,自己的另一半一直身处危险的抗疫一线却无瑕顾及;甚至还有同事在疫情中痛失了亲人,也仍然强忍悲痛坚守岗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我们一直在焦虑。每个人都崩紧了一根弦,生怕一线医护人员要“裸奔”,生怕医院零库存,生怕我们的校园会沦陷。 我们也一直在被感动。每天微信捐赠后台的留言都会让我热泪盈眶。在与数十万校友一起并肩作战的过程中,我有幸见证了武大商帮、武大校友在这场战“疫”中的杰出表现,切身体会到了武大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浓厚的家国情怀,以及超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他们动用了自己的一切资源,甚至是连轴运转在机场、医院和政府各个战线,协调运力、调配资源,竭尽全力让物资在第一时间送往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一线,变成医护人员手中的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