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了“有学上,有书读”的历史性任务基础上,正在朝着“上好学,读好书”“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发展。武汉教育由此也在发生“四大转变”,那就是由“有学上,有书读”向“上好学,读好书”转变;由规模数量扩张发展向“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转变;由“建设重点学校”向“建设好每一所学校”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转变。由“学校间的同质发展”向“学校的特色发展”的转变。“四个转变”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带来了质量与效益的全面提升。武汉教育也因此步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 农村教育历来都是教育的薄弱点与难点。2002年,我市农村教育办学体制由“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转变为“地方负责、以区为主”,由“人民教育人民办”转变为“义务教育政府办”。占全市接受义务教育人口“半壁江山”的农村教育发展,因此出现了重大转机。 2004年起,全市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所占比例首次超过中心城区,一些长期困扰农村教育的如教师工资、公用经费、“普九”欠债等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06年又投入专项资金1.2亿元,比国家提前一年,全部免除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贫困家庭学生杂费。 那几年,我市新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70所,可接纳寄宿生8.72万人。同时建立乡镇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督促乡镇政府履行应尽的教育职责,取得明显成效,其经验被国家教育部充分肯定。 在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同时,我市率先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纳入教育事业计划,采取免收借读费、一次性收费等措施,鼓励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到公办中小学校就读。2009年全市免费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公办中小学有304所,14.6万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进公办学校人数占农民工子女总人数的84.27%,武汉市统筹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处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成为武汉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 在关注弱势人群,协调各级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我市除对薄弱学校进行大力整治,完成92所学校的治薄任务外,还启动了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共投入4.59亿元,完成了3批共124所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 十八大以来,武汉教育工作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全市教育系统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围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坚持“为每一位学生全面终身发展奠基”的核心理念,高举“创新教育”旗帜,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提高质量,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依据《武汉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武汉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形成学习型社会,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达到全国同类城市领先行列,把我市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名城。我市一系列教育重大工程,其核心项目包括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中小学配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目前进展顺利。
在努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征程上,武汉教育随着历史的车轮跌宕前行——深化改革、坚持创新,谱写了一曲腾飞奋进的华彩乐章;桃丰李硕,春色满园,成就了一部气势磅礴的时代赞歌。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城市现代化服务,始终把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有力地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和教育质量、办学效益的提高。 回到人民的怀抱 武汉教育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开启前所未有的征程 新中国成立前夕,武汉仅有在校师生9.2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9%,文盲和半文盲占市民人数的65%。对于广大的工农群众来讲,教育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1949年5月16日,红旗插上了江汉关。从此,武汉教育展开了明媚的容颜。1949年6月,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郑重提出:“今后的文化教育必须采取为人民服务的方针。”这标志着武汉教育的性质将要发根本性的改变。教育,从此真正要回到人民群众的怀抱。 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汉是中南大行政区的首府,也是中南地区教育中心。人民政府接管原有各类学校,兴办一批革命干部学校。全市所有学校贯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大量招收工农子女入学,开办工农速成中学,至1952年,大、中、小学学生中,工农子女已占5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武汉教育真正做到了面向工农、面向劳苦大众的子女。体现了老百姓在文化教育上的当家作主。政府积极开展扫除文盲工作,在工农群众和机关工作人员中推广速成识字法。1949年冬季,市教育局在汉口45所学校开办夜校,设置工人班、成人班、妇女班、店员班、混合班、儿童班等,共开办百余班,学生3520人。学习内容有政治、文化、会计、簿记,任课教师285名。1952年,政府在私立申新纱厂、国营第一棉纺厂等地先行试点,推广速成识字法,大张旗鼓地扫除文盲。当年有3万人入学。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职员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扫盲识字运动中。武汉到处书声琅琅,劳动人民学习成风,城市教育生机勃勃。 以识字教育为重点的“冬学”遍及农村。市郊中小学建立扫盲辅导站,开办各种形式的扫盲班。到1957年,汉桥、花山、关山等地已成为基本无盲乡。 在这一时期,中南区6省2市以武汉为中心,进行高等教育院系调整。调整后的武汉教育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普通教育方面,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接管原教会学校或私立学校,新建扩建中小学。举办全市学校教育讲习会,邀请苏联教育专家讲课,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致力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到1965年,武汉市学校总数翻了一番,在校学生总数较新中国成立初增加了2.36倍。这种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都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完成“两基”历史任务 完善从幼儿园到高教结构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不仅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号角,也奏响了经济社会改革的序曲。从此,新中国历史出现了重大发展拐点,武汉教育也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