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教育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武汉教育70年嬗变为城市筑基为人民服务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04
摘要: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从“上学难”到“有学上”到“上好学”武汉教育70年嬗变为城市筑基为人民服务 育才行知小学,学生们在“生态园”积累作文素材 杨小玲在学校舞蹈室指导学生们排练 武汉第三寄宿中学英语教师王静的公开课《厨王争霸赛》 武汉市蔡甸区直属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从“上学难”到“有学上”到“上好学” 武汉教育70年嬗变为城市筑基为人民服务

 
 

武汉教育70年嬗变为城市筑基为人民服务

 

育才行知小学,学生们在“生态园”积累作文素材

 
 

杨小玲在学校舞蹈室指导学生们排练

 

武汉教育70年嬗变为城市筑基为人民服务

 

武汉第三寄宿中学英语教师王静的公开课《厨王争霸赛》

 
 

武汉市蔡甸区直属幼儿园教师燕雨辛的公开课《美好的未来》

 
 

武汉市光谷第二十八小上了一堂趣味体育课,孩子们在操场上摆出一个圆形试图围住里面的同学

 

在努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征程上,武汉教育随着历史的车轮跌宕前行——深化改革、坚持创新,谱写了一曲腾飞奋进的华彩乐章;桃丰李硕,春色满园,成就了一部气势磅礴的时代赞歌。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城市现代化服务,始终把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有力地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和教育质量、办学效益的提高。

回到人民的怀抱

武汉教育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开启前所未有的征程

新中国成立前夕,武汉仅有在校师生9.2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9%,文盲和半文盲占市民人数的65%。对于广大的工农群众来讲,教育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1949年5月16日,红旗插上了江汉关。从此,武汉教育展开了明媚的容颜。1949年6月,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郑重提出:“今后的文化教育必须采取为人民服务的方针。”这标志着武汉教育的性质将要发根本性的改变。教育,从此真正要回到人民群众的怀抱。

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汉是中南大行政区的首府,也是中南地区教育中心。人民政府接管原有各类学校,兴办一批革命干部学校。全市所有学校贯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大量招收工农子女入学,开办工农速成中学,至1952年,大、中、小学学生中,工农子女已占5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武汉教育真正做到了面向工农、面向劳苦大众的子女。体现了老百姓在文化教育上的当家作主。政府积极开展扫除文盲工作,在工农群众和机关工作人员中推广速成识字法。1949年冬季,市教育局在汉口45所学校开办夜校,设置工人班、成人班、妇女班、店员班、混合班、儿童班等,共开办百余班,学生3520人。学习内容有政治、文化、会计、簿记,任课教师285名。1952年,政府在私立申新纱厂、国营第一棉纺厂等地先行试点,推广速成识字法,大张旗鼓地扫除文盲。当年有3万人入学。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职员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扫盲识字运动中。武汉到处书声琅琅,劳动人民学习成风,城市教育生机勃勃。

以识字教育为重点的“冬学”遍及农村。市郊中小学建立扫盲辅导站,开办各种形式的扫盲班。到1957年,汉桥、花山、关山等地已成为基本无盲乡。

在这一时期,中南区6省2市以武汉为中心,进行高等教育院系调整。调整后的武汉教育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普通教育方面,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接管原教会学校或私立学校,新建扩建中小学。举办全市学校教育讲习会,邀请苏联教育专家讲课,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致力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到1965年,武汉市学校总数翻了一番,在校学生总数较新中国成立初增加了2.36倍。这种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都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完成“两基”历史任务

完善从幼儿园到高教结构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不仅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号角,也奏响了经济社会改革的序曲。从此,新中国历史出现了重大发展拐点,武汉教育也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97年,全市共消除中小学危房159.39万平方米,危房占校舍总面积的比例由原来的31.5%下降到1%以下。全市新建、改建、扩建校舍421.27万平方米,比原来新增一倍。在此基础上,教育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普通中小学学生由1951年的296607人增加到1997年的1202941人;幼儿园入园孩子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8人增加到1997年的155634人。1997年,武汉市圆满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为建设教育强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艰苦努力,武汉市的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普职结构得到改善,达到5.5:4.5,武汉市也由此逐步构建起职业技术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较为完备的教育结构体系。当时,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48所,其中市级重点职业教育学校38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7所,在校学生达到16.6万人。中职学生在全国技能比赛中屡获大奖,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高等教育发展态势最为迅猛。1951年,全市普通高校仅有学生7873人;1965年增加到35095人;1985年增加到88168人;到2009年,在校生突破100万人。办学规模居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二位。武汉市市属高等教育经过创建发展期、结构调整期、质量提高期等三个历史阶段的嬗变,形成了现代化的新格局。江汉大学、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等4所市属高校与武汉的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互为依托,并蒂开放,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热土提供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结构多元、门类齐全、专业对路的武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教育一起,为武汉市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

武汉教育追求优质均衡,步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

进入新世纪,武汉教育战线协调均衡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发展新思路。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