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为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老英雄、老科学家颁发共和国勋章,相关新闻发表在各大新闻媒体,视频也“刷爆”了社交网络。看着这些面容慈祥两鬓斑白甚至行动不便的老人们,在象征着国家荣耀的殿堂里享受着共和国最高礼遇,民众无一不充满敬意。在这样炙热的爱国情怀中,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中国人对科学、英雄、国家意志的崇尚空前高涨,这些为祖国建设奉献一生、点亮悠悠历史长河的人们,才是真正的“大国明星”。 院士,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受到各界高度关注。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其中,中国建材行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玻璃大王”彭寿赫然在列。彭寿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个消息大大振奋了中国建材行业。 37年来,彭寿像一位征战沙场的大将军,在科研工作、企业管理中屡获佳绩。如今,面对“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份至高荣耀,面对业界领导同事的掌声和祝贺,他反而收起了喜悦与骄傲,用更加谦卑的心态继续脚踏实地投身到科研和产业化一线。 但行好事 无问西东 彭寿几乎每年都会给建材行业带来一些好消息,每每刷到关于他的消息,总觉得习以为常。但当笔者在知晓彭寿获工程院院士时,在倍感振奋的同时,更深感他获得这一荣誉是实至名归。 熟悉彭寿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豪迈直爽的人,无论是媒体记者采访还是行业大小会议,或者是程序化的工作报告,他绝不拐弯抹角,说话直抒胸臆,总能简明扼要地道出心中所想,抓住重点信息,指出问题关键。一次中国玻璃圆桌年会上,几十家参会玻璃企业久不能商讨出结果,因参与其他活动晚到的彭寿风风火火地进入会场,在尴尬的沉默中用底气十足地声音说道:“我觉得,这事不能这样做……”随后便娓娓道来,分析利弊,给出自己关于讨论事宜的有效建议,在座企业家纷纷点头拍手,有了这样思路清晰内容明确的引领式发言,大家也敞开了心扉,把心中所想摆上台来明说,原本冷冰冰“各怀心思”的会议现场忽然变得气氛热烈,不久后也商讨出了好的结果。 他的底气,是蒸蒸日上的玻璃行业给的,是全球建材领域领军者中国建材集团给的,也是他37年“创新、坚守、责任”的奋斗历程给的。 “37年来,我一直坚守在玻璃、科学、产业化的一线,围绕国家产业的需求,解决了‘卡脖子’的玻璃新材料的问题。”院士答辩会上,彭寿眼神坚定,铿锵有力地向评委席陈述着。37年前,22岁的他跨入了建材行业,进入蚌埠玻璃设计院开始了漫长的事业旅程,回忆起这段岁月,他一阵欷歔。“我曾经也有过迷茫,想过放弃,更没想过当什么院士,但曾经有前辈告诉我,搞科研要有孜孜不倦的情怀,要耐得住性子,我要守住这种情怀。”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工业发展方兴未艾,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风起云涌。蚌埠院作为国有科研院所,在充满变革的时代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情况并不乐观,在这期间,并不理想的现实和血气方刚的追梦青年碰撞出了火花。彭寿没有时间气馁,他专心科研,从技术员到科研机构的管理者,再到以攻关小组统领者的研究员身份,他瞄准“卡脖子”技术难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守科研岗位37年,他一步一个脚印,带领蚌埠玻璃院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而作为传奇的主人公,彭寿却一直保持着科研人的执着和谦卑。 2012年,彭寿当选国际玻璃协会主席的消息震惊业内,这意味着中国玻璃已经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在行业内,他被称为“玻璃大王”,一次与友人聚会,彭寿神秘地告诉对方:“我们也得搞搞尖端的东西,请你翘首以待,中国玻璃很快就能成为世界之最。”友人听后只当酒后戏言。几年后,0.2mm超薄玻璃、0.12mm超薄玻璃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比A4纸还薄,并且还能弯曲后不变形!“透光率与光学玻璃无异,厚薄差几乎为零,微观波纹度在微米以下……”西方国家称这种柔性玻璃为未来最具潜力的新材料之一,而在这之前,超薄玻璃一直被国外公司所垄断。这一技术的攻克在中国玻璃发展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也打通了蚌埠玻璃院电子信息显示产业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跟彭寿接触过的人,常常会听到他把“创新”挂在嘴边。为了改变外界对中国玻璃行业“低端”“落后”的偏见,彭寿带领他的研发团队多年前就把浮法技术的实验室搬进工厂车间,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数百次的人工试验…… 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壁垒,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国外市场,但他奋斗向前的脚步从未停歇。 行稳致远 再攀高峰 2010年夏天,彭寿被授予中国工程院颁发的第八届光华科技奖工程奖,颁奖典礼上,彭寿见到了多位崇拜已久的院士“大咖”,与他们接触下来,彭寿发现老院士们身上散发的更多是人格的魅力和文化的涵养,他们的谦逊低调,他们的求知上进,他们的爱国奋发,都深深地感染了他。 典礼上,中国科学院院长徐匡迪拍着他的肩膀叫他“玻璃大王”,彭寿倍感鼓舞,这一声“玻璃大王”,不仅是对他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玻璃行业的认可。很多老院士对彭寿赞赏有加,并告诉他:“你应该申报院士!” “院士这个称号是一份责任,能够使你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思考更好的问题,同时还能方便你和其他行业最顶级的专家学习交流,以行业和国家的高度来进行研究。此外,院士的称号也是个人的殊荣,有了这个身份,你要思考的就不止是你所在团队的利益,而是整个行业、整个民族,乃至于全人类的福祉。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孜孜不倦的情怀,凭借你的知识智慧,去为行业和国家乃至于全人类服务。”老院士握着彭寿的手娓娓道来,眼睛里闪烁着光芒,这光芒是老一辈科学家意志的传承。 听完老院士的一席话,彭寿心中热血澎湃。2010年站在领奖台上的他,开始了下一个计划——登峰!登珠峰!登中国科学领域的珠峰!有了目标,有了梦想,就要一刻不停地前进。10年前,彭寿有了一个“院士梦”;10年后,他做到了,他在这座看不见的珠峰上插下了自己的战旗。“每个人都想攀登珠峰,但也不是人人都上得去,但这并不说明他们不优秀,有了这个梦想并为之实践的人都是伟大的。我的‘院士梦’做了10年,但却积累了37年。”彭寿说。 37年里,他聚焦国家玻璃新材料重大需求,建立了我国玻璃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研发制造出国家新兴产业急需的系列玻璃新材料。他创新研究并开发出“超薄信息显示玻璃”,工业化稳定量产了世界最薄0.12mm浮法超薄触控玻璃,生产出中国首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浮法高世代TFT液晶玻璃基板,保障了国家信息显示产业安全。突破“高品质浮法玻璃”关键核心技术,满足了高端应用及节能环保要求,开发出世界最大规模的玻璃熔窑,并带领中国浮法技术走向国际,为国家创汇数十亿美元。发明了“高透光伏玻璃”制造新技术,独创的“一窑多线”成形新工艺改变了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并研发制造出高转换率的铜铟镓硒和碲化镉发电玻璃,引领我国玻璃科技与产业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37年的积累,10年的准备。今天,获得院士称号的彭寿在献花和掌声之中,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念,他说:“细细回味10年前老院士给我的忠告,有了这个身份,我要做的事情更多,肩负的责任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