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体育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体育行业如何抗疫?这是六位投资人开出的药方(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2-07
摘要:疫情爆发,对于企业是一个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时刻。当企业管理者把团队凝聚起来之后,就有可能把握一个新机遇。他们团队的执行力就特别值得体育企业去学习,一是学习解决困难的时候,能不能发现新机会;另一个学习是

  疫情爆发,对于企业是一个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时刻。当企业管理者把团队凝聚起来之后,就有可能把握一个新机遇。他们团队的执行力就特别值得体育企业去学习,一是学习解决困难的时候,能不能发现新机会;另一个学习是,减少沟通成本,把决策、执行时间缩短。

  此外,疫情结束后,也会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增加体育运动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这也是钟南山院士强调过的。这方面对健身行业、体育行业是个好消息;另一方面,是线上业务,包括短视频、营销, 都有一个大升级、大变化。

  不过,目前线上教育、培训虽然很火,但是转型也要谨慎,要基于自身业务来契合转型工作。在这段时间,尤其不要丢失你原有的客户,保持原有客户粘度,在此基础上,再去拓展其他潜在群体。

  回顾03非典,阿里巴巴、京东、携程,他们在非典前后把握住初代线上互联网机会,现在已经是深度互联网时代,如何在此基础上,再能提升消费者体验,这是新机会。

  对应体育行业也是如此,再次利用互联网提升体育消费者体验,也是体育企业的机会。

  | 只有活下去,才能看到春天|

  凯兴资本合伙人 体育行业商业赋能者 辛颖

体育行业如何抗疫?这是六位投资人开出的药方

  体育行业好消息是极少的,不止现在少,甚至回到两年前,也是少的。

  一是,宏观经济下滑,体育行业受到冲击;二是,体育行业经历了2015-2017年非正常「热浪」,到2018-2019,是一种理性的「冷却」,再加上疫情爆发,三者相互叠加,对体育产业冲击更大。

  体育行业各个领域比较分散,还没有头部企业发出「艰难诉苦」的声音。其实我个人觉得,体育头部行业可以说出自己公司的真实情况,类似于最近餐饮行业西贝、眉州东坡的发声,也许说了之后,政策才会察觉、了解、甚至给扶持,这样民众也会理解,合作伙伴也会体谅。

  疫情结束之后,民众对于家庭健身需求量是增加的,但是体育企业是否能准确掌握这种体育需求,是有待商榷的。大家有生存压力,体育教育、培训的内容基本都「反人性」,疫情结束后,消费者不太可能对体育产生「报复性」消费,只能相对乐观的「反弹」。

  未来体育行业是一定会增长,可是远水救不了近渴。疫情结束之后,对第三产业的影响还会延迟几个月,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疫情正在发生的当下,企业要有所作为地「求生存」。

  我个人对于「求生存」的逻辑,就是「开源与节流」。

  开源就是,基于现有业务模式,能否还能有更多收入,显然,这很难。比如培训、健身,即使是转线上,线上和线下体系完全不同——除了授课,还有招生获客、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员/家长服务,教务流程,都不一样。但反过来,如果教学服务跟不上,给客户的信任却打了折扣,也许是丢了芝麻捡了西瓜。

  节流就是减少成本支出,可否延后、减少支出成本,和员工一起共患难度过危机,不同企业肯定会有自己考量标准,相对于开源会稍微容易些。

  针对开源与节流,我们这个行业大部分都是轻资产,最关键的要素就是「人」。所以解决好了人的问题,我们人就能做好开源节流,等到春天来临时,那个春天才属于你。

  针对三种不同人群,有三个不同方法;

  对待客户,要讲述自己的坚持、热爱,让他们安心。这可以通过文字、音频、短视频等各种方式,也可以通过公益课的形式,要传递给客户,对于热爱的事业,公司一定会坚持下去,等疫情结束后,给他们更好服务与体验;

  对待员工,要讲自己的信心,要员工对自己、公司有信心。最近开始有很多讲非典时期,阿里巴巴、京东、携程等企业生存的文章,我觉得可以看他们是怎么动员员工的,尤其可以关注马云当年非典动员的那封信;

  对待自己,要自己给自己建立正能量,不能焦虑。

  我给的建议顺序是这样,实际执行过程其实是反过来的——鼓励自己、动员员工、传递客户。

  此次疫情和非典还不一样,非典时期,中国刚刚加入WTO,甚至还拥有改革红利,第三产业占比较小,中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而此次对第三产业冲击很大,企业还需要有很长时间恢复期。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说,「企业现在需要极限挑战式地降低成本,以应对这场危机。」这句话可以时刻提醒自己,非常时期的杀伐果断可能不是无情,过于犹豫不一定就是有情,船不沉才能同舟共济。

  只有活下去,才能看到春天。

  | 疫情过后的反弹?会有,但很小|

  行业资深投资人 C君

体育行业如何抗疫?这是六位投资人开出的药方

  体育小年、年底、疫情,这些关键词加起来,对于我们关注的体育、泛文娱、消费市场有直接、剧烈的影响。反映到我身上,就是工作处理量急剧下降,而且很多项目的财务表现和信心都不好。

  2019年对于体育来说不算太好,资本严格来说是「冰冷」。18年市场上给予厚望的一些项目,体育内容付费、线下培训跟以前的状态也差不了太多,因为经济下行,导致大家对青少年体育培训等消费的信心也降低了。

  不过好消息仍然有的。第一,国际市场对于中国体育市场的前景很看重;第二,中国这样大的体育市场,有一些细分领域很有商业价值;第三,作为眼球经济的体育产业,抓住核心IP能取得很不错的杠杆效应。

  疫情期间,共克时艰,对于体育公司来说,无非开源节流四个字,但说实话,对于重点扎在线下的体育产业来说,疫情期间开源真的很难。可以多考虑自身业务如何与线上结合、迁移,但千万要衡量投入产出比,生存第一。

  对于体育行业来看,疫情会造成洗牌效应,但我认为不会是结构性的。

  一部分业务利润率低、抗风险能力低的业务,不好的门店可以重整或关闭,然后集中优势资源重新打回来。但体育行业最终是慢的,品牌相对分散,现在是小乱散,洗牌以后还是小乱散,现在客户培养不成熟,洗牌以后也不会改变这个本质。

  为什么不会是结构性的洗牌,因为我认为体育行业有其自身很严肃,也可以说很冰冷的规律,需要去尊重和摸索。

  所以,我不建议特别依赖线下业务的体育公司们猛的一下全转战线上。就拿培训来说,线上体育培训本质上还是线上教育,这不是一个新行业。

责任编辑:采集侠

最火资讯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