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陈承茂,1957年4月生,福建周宁人。1982年任《福建论坛》编辑、记者。1992年2月调福州市委办公厅工作,1996年1月后历任福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马尾区副区长、福州保税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兼常务副主任、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现任福州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采访组:林振义、沈凌、桑熙 采访日期:2019年6月5日 采访地点:福州西湖大酒店 采访组:陈会长,您从1992年2月到1996年1月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身边工作。您和他是怎样认识的? 陈承茂:我是1992年到习书记身边工作的,但我认识他还要早一些,是他在宁德工作的时候就接触和认识的。 那是1989年,我还在《福建论坛》当记者。这份刊物创刊于1981年,由省社科院主管主办,主要刊登理论文章。习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他个人前后有6篇论文发表在这份刊物上。我大学毕业后到《福建论坛》工作,颇有一番当“名记者”的雄心壮志,很愿意到福建各地采访。当时听说宁德来了一位非常年轻但工作水平、思想水平、讲话水平都非常高的地委书记,就怀着好奇的心情去采访他。我自己就是宁德人,跟习书记有很多共同语言,交流十分顺畅、自然。在那次采访中,我强烈感到习书记和别的领导不一样,他学识渊博、谈吐大方,看问题、谈想法站位很高,从历史的维度和全国大局的角度看闽东发展问题,展现出极强的哲学思维。这次采访的成果,就是发表在《福建论坛》1989年第2期的《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中共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采访录》。这篇稿子虽然不长,但讲的都是实打实的干货。 那个时候,习书记来宁德也就是半年多时间,但他对宁德各方面情况了解得很深入,和我提到的一些事情,我作为宁德本地人都不知道。他身上那种正能量就像磁铁一样感染着我、吸引着我,让我终生难忘。 采访组:您刚才提到,习近平同志所谈的思考展现出极强的哲学思维,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承茂:习书记有很高的哲学思维水平,谈话和思考很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说出来的话、写成的文字深邃而睿智,这是我第一次采访就留下的深刻印象。这一点,随着我与他接触的深入,尤其是后来还有4年时间在他身边工作的经历,感受就更深了。回过头来品味,习书记在福建17年多,所作的重要决策、所阐发的重要思想,他的智慧和责任担当,无一不是遵循着哲学之道,有着深厚的哲学底蕴。前两年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再去高校读一个哲学博士,不是冲着拿什么学位,而是想沉下心来把习书记的哲学思想好好研究一下。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来学习、来掌握、来运用,这完全是他自己从事领导工作的经验之谈,是有感而发、由衷之言。 再回过头来说说他关于闽东的哲学思考吧。他认为闽东要摆脱贫困,就要始终保持一种滴水穿石精神,也就是要像水滴一样,一滴接一滴,最后才能穿石。这个穿石的过程,可能是一辈子,也可能是几辈子,但作为共产党的干部,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中,不应该追慕自身的显赫,必须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取,甘于为总体成功作铺垫。每一名干部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一任接着一任,不搞“三把火”,不搞轰动效应,不想着一下子就有所变化,就能够集腋成裘、滴水穿石。所以,他一方面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另一方面又讲“功成不必在我”,体现了共产党人从政的辩证思维。 在那次采访中,我专门问了他对当时闽东三大热门话题即开发三都澳港口、修建福温铁路和建设中心城市的看法。他说:“有这三个话题是件好事,表明闽东人民认识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当然改造自然还需要客观条件的成熟。像港口、铁路等开发建设有赖于国家的宏观决策,中心城市的形成也是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闽东财政收支不平衡,靠我们自己一时还难以进行大规模建设。让外界认识这三件事的意义是必要的,但我们的立足点不能放在这上面。可能性和必要性,不等于就是必然性。事关地区发展战略全局的决策,要充分考虑到国情、省情、区情,不要把近期内难以实施的发展目标超前化。重要的是抓好中、短期工作。”这段话既肯定了“热门话题”的意义,也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讲了可能性与必然性、近期和长远、局部和全局的关系。这样充满辩证法的分析,不能不让人折服!在习书记看来,做好当前的工作,就是为长远积累条件。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习书记并没有打击闽东干部群众谋求发展的积极性,他后来也一直牵挂着闽东人民。习书记到浙江工作后,闽东经过了10多年发展,他认为修福温铁路的时机成熟了,就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加以推动。福温铁路2002年9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2004年10月批复可研报告,2005年8月全线开工,2009年国庆节之前正式开通运营。闽东人民的这一梦想成为现实。 那次采访后不久,习书记在《福建论坛》1989年第5期上刊发一篇文章《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后来收入《摆脱贫困》一书。在这篇文章中,习书记把闽东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归纳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强调要按照这个指导思想处理好六个关系,就是: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的关系,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生产力区域布局中的山区与沿海的关系,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对这六个关系的论述,简直就是一篇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之作。处理这六个关系的辩证思维,直到今天对闽东乃至许多贫困地区的发展,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这篇稿子来了之后,我们一字未改、原文照发。习书记的哲学功底和文字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采访组:您说习近平同志当时的思考和决策都有着哲学底蕴,还能给我们讲几个例子吗? 陈承茂:好的。我认为习书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实践观也有自己的创见。除了刚才提到的“滴水穿石”,他还在宁德提倡“经济大合唱”,就是讲:一个地方,经济建设是主旋律,干工作就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不能“瞎忙乎”;但光有主旋律,不讲同心协力也不行,需要调动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各个部门要自觉配合、主动协调,不能各唱各的调。习书记用“经济大合唱”这个通俗表述,向大家讲明白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讲清楚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