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言 2020年以来,新基建可以说是赚足了眼球,保持着一个月被官方“喊话”一次的频次。 3月初,新基建概念一出,相关概念股涨停; 4月21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范围; 5月22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了新基建这一概念。 新基建这一盘大棋,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如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汽车后市场也不例外。 昨日举行的“2020年中国汽车后市场首届产业云峰会”提到:由于内部环境叠加疫情影响,拥有1.3万亿市场规模的汽车后市场,亟需进行数字化升级,来进一步激活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汽车后市场是怎样一个生意?为什么也要all in新基建和数字化呢? 1.3万亿市场规模的汽车后市场 说起汽车后市场,许多人一下子反应不过来。 这个行业是做什么的?但如果我说一些更熟悉的词汇,例如维修养护、汽车金融、汽车保险、二手车及租赁……你的脑海中应该能呈现出汽车后市场的业务了吧? 业内专家和研究机构普遍认为汽车后市场已经形成万亿级体量,“后”劲十足。 其中,青葵研究发布的《2018中国汽车后市场研究报告》给出了具体的市场规模,报告指出到2017年末我国汽车后市场规模已达1.3万亿,其中汽车维修养护占比最高且保持年均复合29%的增长率。可以想象得到的是,2020年的市场规模早已超出1.3万亿。 而这个市场被普遍看好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用户”量大,且持续增长。 咱们这里的“用户”,说的是后市场的服务对象——汽车。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2019年末我国汽车保有量为2.6亿辆,同比增长8.8%。虽说受疫情影响,今年2月和3月汽车销量跌落谷底,好在今年4月和5月汽车销量增长,结束了持续20多个月的下滑。可以预见的是,汽车的存量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来源:中汽协 二是“用户”需求在增多,尤其是在汽车的维修养护上。 根据东兴证券研究所的估算,国内乘用车目前平均车龄为4.3年,2023年将增长到4.9年。“高龄”车辆的维保项目将随着车龄的增长逐渐增多。 来源:途虎养车官网、东兴证券研究所 数字化门店VS一线“小店”: 不是淘汰是成长 尽管被无限看好,但汽车后市场中的门店却生存困难。 汽车后市场中占据“霸主”地位的是4S店,但4S店往往存在价格不透明、收费昂贵等问题,这也是许多车主脱保之后,选择不去4S店的主要原因。 剩下的则是数以百万计的传统门店。它们大多规模小、分布散、施工靠经验,标准化服务都无法实现,更遑论数字化能力。这使他们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极弱,遇到类似疫情这种级别的冲击,这些门店动辄亏损,甚至挣扎在闭店的边缘。 根据AC汽车数据,在平常的维修门店运营中,60%的汽车后市场门店几乎每个月在盈亏平衡的挣扎中过活。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又给数字化能力弱的门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据业内人士的调研发现,疫情下42%的商家,自有资金支撑不超过3个月,80%商家现金流不超过6个月。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能力弱的门店已经逐渐被车主抛弃了。 在这个手机成为“人体器官”的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德勤在报告中指出: 相比于欧美国家,中国市场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数字化工具更便捷快速地获取维保信息,更愿意拥抱通过数据交换获得更好的汽车维保数字化体验。 当然,我们更乐于看到的不是被“抛弃”,而是这一个个“小店”,及时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在倒逼中成长,成为大汽车产业的坚强后盾和上亿车主的服务后方。 新基建的多次被点名,其实也是意味着中国的新基建将提速,在如此友好的大环境背景下,汽车后市场门店,尤其是传统门店的数字化转型已万事俱备。 数字化,不仅是转型,更是进化 数字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宏大概念,具体到汽车后市场,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汽车后市场的数字化其实就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化、在线化、数据化和智能化,形成属于自己的“智慧大脑”。 所以,对于汽车后市场门店来说,数字化不单单是转型,更是一种“进化”。日本动漫中为应对战斗而进化的数码宝贝,相较于进化前,往往会拥有更厉害的招式。具备数字化管理能力的门店,也是如此。 第一招是降本增效。为用户快速提供养车解决方案,通过数据分析、知识管理等手段工具进行需求精准预判,促进库存智能化、营销精准化,促进效率提升。 第二招是追踪用户。数字化管理工具能够帮助门店识别每一位车主,清晰记录车主及汽车的特性,以便提供更好更长久的服务。于门店而言,这也是沉淀数字资产的一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