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建设医疗卫生高地。提升医疗中心功能,继续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市第八人民医院新址二期、三期及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项目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体系、公共卫生监管体系和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强化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提升重大疫情防控、医疗救治和卫生应急能力。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一老一少”照护和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深化医联体建设,提升基层疾病防控能力。加强中医药预防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安全风险防控办法,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市林业园林局、市场监管局牵头) (四十四)健全物资储备机制。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原则,科学制定物资储备规划,完善紧缺急需物资储备清单目录和管理制度,及时优化调整战略储备物资的品种、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科学测算物资需求规模,加强物资仓储设施布局和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建立物资生产、供应、运输、储存一体化网络。推动政府储备和社会周转储备相结合,实现承储主体多元化,科学合理开展物资中长期收储和动态轮换,提升物资储备信息化智能化监管水平。(市发展改革委牵头) (四十五)完善应急生产体系。完善战略物资生产力布局,加强全产业链配置,建立应急生产企业库,推动相关企业结合战略物资储备清单,加强技术研发、生产准备和原材料储备,提升快速转产应急物资能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国资委牵头)建立现代化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将应急生产体系建设及运行机制纳入《广州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有关专项应急预案。全面抓好安全生产,加强重点企业重大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市应急管理局牵头) (四十六)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大脑”顶层设计,谋划推进城市大数据平台、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项目建设。(市发展改革委牵头)推进政府数字资源共享开放,加快形成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高效协同全景式的城市管理模式,提升快速响应和高效联动的城市综合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优化智慧城市开发生态,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和市民积极参与,以场景建设为牵引,加快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壮大一批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设施功能集成、建设集约。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切实保障网络空间安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市委网信办牵头) (四十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完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成为常态。(市委政法委、组织部牵头)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超大型城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建设区、镇(街)网格化指挥服务平台,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牵头)推广社区“随约”服务网上驿站试点经验,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治理平台,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市民心理干预和疏导,做好人文关怀。(市民政局牵头)构建来穗人员融合行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率先为全国超大城市提供实践路径、经验借鉴与示范引领。(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牵头)深化“四标四实”成果运用,加强“广州街坊”群防群治,打造高品质的平安广州。(市公安局牵头) 十、组织实施 (四十八)国家和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的,我市遵照执行。各级领导干部要扛起责任、靠前指挥。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操作细则,主动送政策上门。各区要履行属地责任,结合实际细化提出管用措施。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不得层层、多头要求基层重复填表报数,切实为基层减负。要广泛动员,共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克时艰,聚集合力、同向发力,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上述措施有效期自印发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有明确规定期限的除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 2020年3月2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