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行情

旗下栏目: 新车 导购 行情 养护

从救人到自救 武汉一家企业三次按下“复工键”背后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5-11
摘要:前两次复工时,正值武汉疫情形势严峻,江西一家负压救护车企业急需转向机,作为其一级供应商的武汉博世华域,紧急开工生产。次复工后,武汉博世华域恢复为韩国汽

  三次按下“复工键”的背后

  从武汉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看疫情下的产业链

  穆大川又听到了生产线启动的声音,但并没有久违的感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他所在的博世华域转向系统武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博世华域”),已经第三次按下“复工键”了。

 

  前两次复工时,正值武汉疫情形势严峻,江西一家负压救护车企业急需转向机,作为其一级供应商的武汉博世华域,紧急开工生产。

  疫情期间,湖北汽车产业“停摆”,1300家规上零部件企业受到波及。但随着武汉重启汽车产业,穆大川也见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复工。

  从救人到自救,武汉博世华域三次启动生产线的经历,对疫情影响犹存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带来诸多启示。

  为救人临危复工

  疫情暴发后,适用于转运病患的负压救护车需求激增。作为国内最大的救护车生产企业,江铃集团从正月初一开始,就组织工人加班加点。

  江铃集团旗下汽车公司采购工程师张戈盘点发现,零配件库存只够支撑300多辆成品车的生产,远远无法满足当时接到的上千辆订单。

  正月初二,住在武汉市江夏区的刘漂觅,接到公司电话:“能否紧急组建一支队伍,赶到厂里复工?”

  刘漂觅询问得知,需要为老客户江铃集团紧急生产救护车所需的转向机。

  “武汉刚封城那会儿,我心里确实有些紧张。但在家里待了几天,就觉得有很多力气想使出来。”这位武汉博世华域的生产岛长当时想,“住在武汉的员工,听到有救护车的订单,还有些要送来支援武汉,应该都会出来复工吧。”

  他很快发现,这个600多人的大厂,临时凑齐一条生产线所需的11名员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生产线上的员工大多20岁出头,独子居多。即便本人有返厂意愿,家人也难免顾虑重重。

  临危复工,当时还在山东老家居家隔离的副厂长穆大川,坦言内心有巨大的压力,“那会儿江夏区没几家复工,如果我们有人确诊,就会成为重点关注对象,很可能封厂。”

  由于管理层大多在外地家中隔离,家在武汉的人事经理刘蓓,也赶过来组织复工。

  刘蓓居住的小区,当时已有26例确诊。她担心自己出门会被感染,就提前把女儿和老人安置在别处。

  武汉博世华域有着中德合资背景,引用德方的精益生产方式,把生产区域分成6个岛屿。

  刘漂觅负责的岛屿有74名员工,4条生产线,其中3条生产机械转向机,一条生产液压转向机。其他岛屿主要生产附加值更高的电动转向系统。

  救护车使用液压转向机,属于公司的“小众”产品,销售额最多只占到2%。这条生产线日常配备11名员工,自动化程度低,更依赖熟练的人工操作。

  考虑到封城后公共交通停运,刘漂觅计划从江夏本地员工中挑选11人。“先考虑技能水平,再选择有私家车的,或离我家近一点的,我可以负责接送。”

  1月31日,刘漂觅组建完生产队伍,博世华域按下第一次“复工键”。短短3天时间,共生产1000件液压转向机,满足了江铃集团第一批救护车生产需求。

  “多面手”挑起重任

  2015年,上汽通用武汉基地一期项目,在江夏建成投产,与东风汽车产业集群隔江相望,武汉汽车产业版图跨过长江。

  多家供应商紧随而至来到江夏,总部位于上海的博世华域也在其中。

  公开资料显示,汽车是武汉第一大支柱产业,产量在2018年就突破170万辆,目前已经形成江夏区、经济开发区和汉南区“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受疫情影响,武汉汽车产业陷入“停摆”,国内甚至全球产业链受到冲击。

  疫情下复工,首先得有人。对于部分生产线自动化较低的制造业企业来说,重要技能岗位的员工一旦缺席,就会导致生产中断。

  班长阮应顺,在企业首次复工时就充当“救火队员”,补上了应急生产线上的空缺。

  这位土生土长的江夏人,中专学了汽车维修。

  “以前,在江夏看到的几乎都是农田和鱼虾养殖场。那几年,汽车厂子开始多起来,外地打工的朋友陆续回来上班了。”阮应顺说。

  从每一道工序到整条生产线,再到整个岛屿的所有工序,有专业又好学的阮应顺,成了一名具备通岗操作的“多面手”。

  刘漂觅介绍说,这个岛屿20%的员工具备通岗能力,60%-70%的员工可以操作多岗,“遇到疫情这种特殊情况,生产线重启就能快速反应。”

  在穆大川看来,在这种突发情况下,公司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和凝聚力,都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订单压力层层传导

  疫情的持续时间超出张戈的想象。救护车的订单持续增加,转向机等零部件继续吃紧。

  “以往春节一过,上下游如期开工,生产接续不存在什么问题。今年受疫情影响,供应商延期开工,订单又多,物料库存就出现大的缺口。”张戈说。

  当时,疫情还在蔓延,江铃集团的生产压力,再一次传到了武汉博世华域,也传到了产业链上的其他公司。

  2月11日,穆大川在隔离满14天后,为赶回工厂准备第二次复工,从山东坐飞机到上海,然后租车开了11个小时才回到武汉。

  对穆大川来说,第二次复工还没开始,就遇到不小的困难,“有的员工父母第一次让孩子出来后,第二次死活不同意,说话比较直,就说‘不要命了,孩子万一感染了怎么办,不能再去了’。”

  人事经理刘蓓记得,在2月中旬,很多家庭聚集性感染病例暴发,武汉疫情管控越来越严,员工第二次回厂复工,下班后不能再回家,都统一住在工厂宿舍。

  家住江夏区的员工秦秋实,负责车间的设备维修。设备重启总会遇到一些故障,每次复工都缺不了他。

  第二次去复工那天,之前开车接他的同事,临时有事去不了,他又不想麻烦其他人,就骑了15公里的单车,花2个多小时才到工厂。

  “父母害怕我出去得这个病,感染了还要隔离治疗,挺担心的。”24岁的秦秋实觉得,不能因为自己耽误救护车生产,“如果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得失去多少生命!”

  那几天,刘蓓花了不少心思,把公司一道道的防护措施,拍成照片和短视频,并让员工转给他们的家人,希望能打消家人的顾虑。

  2月21日,武汉博世华域第二次重启复工。这次复工的零部件需求量大,需要协调上游十几家供应商供货。

  武汉嘉迅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尤照慈,也是在这个时间点,从江苏徐州老家赶回了武汉。

  公司距离武汉博世华域只有5公里,主要生产转向机的壳体,是后者的核心部件供应商。

  武汉博世华域第一次复工时,尤照慈的公司尚有部分库存,没有同步复工,只是安排车辆把产品送到对方厂里。

  等到对方第二次复工时,自己的库存也消化完了。在江铃和博世华域的共同协调下,尤照慈也紧急组织13名员工返厂复工。

  抱团取暖共渡时艰

  武汉博世华域第二次复工持续到3月11日。在这期间,除了就近的嘉迅汽配等公司,穆大川还要协调山东、安徽、上海等地的供货商。物流受阻成了最大的障碍。

  以往零部件单次需求量不高,物流以拼单为主。疫情期间,拼单尚未恢复,只能协调专车到供应商厂家提货。

责任编辑:采集侠

最火资讯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