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我国农村重点林区和重要生态屏障,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态区位变化,一些商品林被划入了重点生态区内禁止砍伐,林农面临守着满山的林木却不能砍伐的尴尬,请问福建将如何破解这二者矛盾,真正实现绿色惠民?谢谢。于伟国: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程中,这是我们遇到的一个难题。大家知道,集体林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这三权分开之后出现一个情况,林农分到的是商品林,从大方面讲,是可以按照砍伐的有关周期规定砍伐的。随着这些年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许多地方的一些重要地段、重要区域要转化为生态林,但这个林是集体林权,有的已经农户承包了。如果简单地把商品林转化为生态林、公益林,可以说是剥夺了林农的合法权益和收益,是不能这样做的。怎么破解这个难题?福建这些年在实践中探索了一条目前看可行的路子,就是两个字“赎买”。用赎买的办法,赎买林农的商品林,然后转化为生态林,以政府赎买为主,同时筹集社会资金来赎买。有三种具体的模式和做法: 一是“赎买+生态补助”的模式。就是按照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办法,每年给原来商品林的这些林农们一定的补偿金,年年给。这样政府有能力承担,因为不是一次性赎买,一次性赎买老实讲目前没有财力。这样既弥补了林农的经济损失,也加快了商品林转化为生态林的进度。 二是“赎买+合作经营”的模式。把赎买的资金转化为林业合作社的发展资本,不直接给到一家一户,或者给了一家一户之后,他们再组织林业合作社,作为这个合作社的资本金,把森林保护下来,通过这笔资本金,开拓新的生财门路、生产门路。 三是“赎买+改造提升”的模式。按商品林转化为生态林进行赎买的同时,政府再补贴林农一部分资金,用于改造提升林分结构、林下结构。福建原来有很多生态效益比较低的单树种的针叶林,需要按一定年份进行采伐、改造。林农要负责按照新林分、林下结构要求和改造要求补种新树种。这个新树种的生态效益会更高,比原来的单树种针叶林生态效益更好。这样政府补贴、林农改造,生态效益更好,这片森林的长期综合效益也更好,价值更高。 具体就是通过以上三种模式实现赎买,这样既不断扩大了生态林,同时也没有侵害、降低林农应有的权益,包括经济收益。胡凯红: 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最后,请于伟国书记再讲几句。 欢迎大家到福建,福建是有福之地,到福建一定福气多多 于伟国: 我们代表省委、省政府和全省群众,感谢今天到场的各位媒体记者,也包括你们所在的媒体单位。你们来就是关注我们、支持我们。今天,确实意犹未尽,今后大家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继续采访我们,也欢迎你们到八闽大地走一走、看一看。我们正在推出“全福游、有全福”,你们去了不仅仅是一般的游客,还是记者,希望你们帮助我们发现发展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更多地了解在福建生活的、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八闽乡亲们,他们对美好生活还有哪些新的向往,我们在解决群众这种新的向往中哪些做得是对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哪些工作中还存在问题,希望大家给我们提出意见、提出批评,我们会认真吸纳。 我刚才在现场努力地看大家,就是想记住大家的面孔。下次你们到福建去,争取不要递名片了,当然全体的我可能做不到,但是其中一部分是能够做到,见面就认识,我们在国新办新闻发布厅见过面,我们是老朋友了。欢迎大家到福建,福建是有福之地,到福建一定福气多多。谢谢大家。胡凯红: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于伟国书记、唐登杰省长和张志南常务副省长。谢谢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