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党的变化,从路开始。1991年,下党第一条通乡公路建成通车;2014年,被村民称为“小高速”的柏油路顺利通车。现在,全乡已开通5条进乡公路、10条通村公路。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直接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村民们种了几十年的茶叶,也是今非昔比。自2015年起,下党在各级政府和国企的帮助下,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推广定制茶园,向全国招募茶园主。茶园主以一年一亩2万元的价格租下茶园,除获得茶叶,还可到茶园采摘,参与农事活动,入住古民居。 这2万元由加工方与茶农分成。比起自己负担种植、制作、销售,定制化手段减少了在销售环节茶农需要承担的工作量与价格风险,茶农的基本收入得到充分保障。 王明江就是定制茶园“下乡的味道”的受益者。 前些年,为给大儿子治肌肉萎缩症,王明江家里花光所有积蓄,还欠下不少外债,因病返贫。三年前,他和大儿子加入下党蓉党农民专业合作社。“原来只能打零工,每月也就赚个1000多块,现在在合作社打工,还有在定制茶园平台上的收益,每月能存下来的钱比原来多了不少。”王明江掰着指头算,加上小儿子外出务工,全家年收入可达6万元左右,早就脱了贫。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以讲好“下党故事”为核心,下党策划了“重走一段路、重温一段历史、上好一堂党课、夜谈一次心得、举办一个仪式”活动,着力塑造“清新福建、难忘下党”红色旅游品牌,下党成为福建省三大党性教育教学基地之一。古老的鸾峰桥、修竹溪、文昌阁,游客纷至沓来;农家乐、民宿、观光农场,如今在下党,也是一个都不少。 据统计,下党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8年的186元增长至2017年的11783元,增长60多倍,全乡121户500名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下党乡党委书记叶忠强说,原本与世隔绝、边远穷的小山村如今“活”起来了。 下党的蜕变,得益于神州大地的扶贫东风,是“滴水穿石”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动实践。而这样的巨变,八闽大地处处可见。 福建地处沿海,但省域内发展不平衡,剩下的贫困县贫困乡和贫困户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任务重。 2013年,省委专题研究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将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建立23个扶贫重点县每个县至少一位省领导挂钩,省直一个部门牵头、四个部门协作的帮扶制度。省领导每年至少两次深入到挂钩帮扶重点县检查工作。 今年10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必须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确保坚决打赢脱贫这场攻坚战。 摆脱贫困仅仅是起点。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2017年8月,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专门研究部署了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短板。 今年9月,省委十届六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大力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经济研究人士认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但要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更要加强区域社会、民生、生态等各方面的协同发展。 “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社会事业。”省委书记于伟国强调,要从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看齐意识的高度,深化对加快补齐民生短板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更好地顺应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新期待,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真抓实干,以补齐重点领域短板带动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省长唐登杰在今年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增长、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场持久战中,绝不让一个人掉队,福建久久为功。 众志成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路上步伐坚定 去年12月,作为福建省选派的第五批驻村第一书记,省商务厅电商处干部孟凡明来到平和县芦溪镇连益村。 下来之前,孟凡明盘算着,这些年平和蜜柚在网上卖得火热,自己应该能发挥特长,帮村里发展电商。 第一次召开村民大会,他穿过租出去的蜜柚大棚,跨过堆成山的柚子,才能到开会的临时村部。而这个大棚每年3万多元的租金,就是唯一的村集体收入。接下来陆续了解到的情况,也让他有点沮丧:芦溪离县城有几十公里,柚子的品质和村子的位置,在县里都不占优势;即使有可对接的客商和渠道,留在村里的也多是老人孩子,没有足够的人力可以调动。而即便如此,除外出打工的,蜜柚仍是大多村民重要收入来源。 摸清村情后,孟凡明决定,先从群众要求最急迫的补基础设施短板开始。 今年,村里完成两段4公里道路的硬化。接下来最紧迫的,是村民运送柚子出山必经的一座桥,桥体已出现开裂。原本较快的修桥办法是大块组件运到工地上组装,由于路窄,大车进不去,只能调整施工方案,力争尽快开工。 10月23日,记者随孟凡明来到村支书兼村主任叶更生家。前些年一直在外做生意的老叶,头脑灵活。两人合计着,让村里的种植大户带头,再由村集体出资一部分,盘下一块地,专门试种百香果等其他品种的作物,为今后村里的产业转型探个路。 坐在老叶家的小院里,一抬头就能看见一溪之隔、正在施工中的村文体中心。到年底,这栋一层半的建筑就能完工。以后,村民不仅办事方便了,还有了聚在一起的场所。村里还计划着,在小溪两侧修整步行道,让村民饭后能沿着小溪散步。 “只要踏踏实实为村民做事,就能给村里带来改变。”孟凡明说。 像孟凡明这样下派到贫困村或村级组织薄弱村党组织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年轻干部,2004年以来,省、市、县三级已累计选派1.6万名。通过“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驻村”工作机制,驻村干部们撬动更多的资源,共落实帮扶资金170多亿元,扶持贫困村10万多个项目,一大批贫困村旧貌换新颜。2017年开始实施第五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省派驻村第一书记的数量从第四批的236名增到400名。 科技特派员,也是活跃在致富路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从1999年至今,全省共派出科技特派员12522人,目前已建成7个国家级、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已建设省级56个星创天地,42家星创天地获国家科技部备案,建成5条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4个创业基地、102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员的服务领域,从单一农业生产领域向农业全产业链拓展,从“三农”向第二三产业延伸;科技特派员的选认对象从本省向省外乃至境外拓展…… 财政支出清单,则让百姓体会到最直观的温暖和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