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民生

旗下栏目: 股票 理财 民生 银行

聚焦福建林业保障民生:“青山+金山”兴林富民有靠山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18
摘要:为什么林业能成为福建保生态、惠民生的重要举措?从闽西的水土流失到家园富美,闽东的家庭贫困到小康生活……福建人通过加快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挖掘林业经济

为什么林业能成为福建保生态、惠民生的重要举措?

从闽西的水土流失到家园富美,闽东的家庭贫困到小康生活……福建人通过加快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挖掘林业经济增长点,发展民生林业,改变了家乡的走向和个人的命运。

长汀曾经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长汀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59.8%提高到现在的79.4%,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8万亩。可以说,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历程就是一部植树造林、发展林业再造“金山”的历史。

2014年,福建林业产业总产值达3971亿元、同比增长10%,预计2015年达4250亿元。林业产业发展有效带动了林农增收致富。近年来,福建农民人均涉林收入超过总收入的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福建在守住绿水青山同时,不断释放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让百姓畅游林海有甜头、背靠青山奔小康。

创新驱动助力新常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福建知行合一,近年来通过林科教、产学研、推广“机构+农户”、“龙头企业+基地”等多样化合作模式,不断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林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随着“油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等一系列技术的应用,油茶良种繁育成效显著,芽苗砧嫁接成活率从50%提高至88%,扦插成活率从65%提高到92%;杉木、马尾松等树种结构调整与产品结构更新加速,福建建成各类丰产高效示范基地超过1万亩。

福建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更注重“授人以渔”。近年来,省林业厅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超过250期,受训人员达两万人,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科技带头人和林果竹科技示范户。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了解到,福鼎市林农使用黄栀子良种及高效栽培技术,栀果增产50.6%,平均亩产725公斤、利润5293元;永安市实施现代竹业项目,竹业成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扩大了农民的就业渠道;永春县推广纯种芳樟良种丰产栽培技术,仅采割鲜枝叶每亩便创产值2300元,深加工后每亩可增值5750元。

科技成果的运用远不止在农村林区。福建漳平木村林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兴添告诉记者,为将木材“吃干榨尽”,公司先后参与起草、制定了9项国家标准和5项行业标准,其中木材防腐、防虫、防水、阻燃和炭化等技术均处于业界领先水平。尤其是利用锯屑、刨花等剩余物生产的生物质颗粒,可代替煤,不含硫、磷等有害物质,每吨售价1000元,供不应求。

福建省林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标准化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集聚创新人才等,都是林业适应新常态的举措。2015年,福建争取省级以上林业科研项目42项,征集并推介林业科技成果236项,成功对接45项、总投资16.2亿元。

破解土地“密码”奔小康

传统农民靠土地生存,土地凝结了他们的所有经济和情感依赖。让土地产出更丰厚,是他们世代的期盼。

2015年,福建省财政积极筹措资金,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支持造林绿化、林下经济发展,极大地发挥了杠杆作用,带动了农民致富。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2015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6亿元,用于扶持竹业、油茶、花卉等特色林产业,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农民走“不砍树也致富”之路。

福建现有实施现代竹业项目县20个,近5年间新增丰产高效竹林面积56.3万亩。在重点竹子产区,农民收入中有1/3以上来自竹业,有的甚至高达80%。

现代油茶项目不断推进,全省有油茶企业134家,带动22.1万林农,培育了沈郎食用油有限公司等29家实力强、管理先进、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创知名品牌26个。2015年,全省油茶产值达40.3亿元。

自2009年以来连续实施的现代农业(花卉)项目,总投入达5.4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全省花卉生产条件,带动了花卉产业的发展与升级。福建盆栽花卉出口额已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2015年前10个月,仅漳州口岸花卉出口额就达4104.3万美元。

武平县东留镇有1/4的农户发展花卉,黄坊村农民黄富招告诉记者,她家种了30亩“富贵籽”,平均亩收入达2万元,而以前种水稻,亩均收入只有1400元。

漳平市永福镇是“中国杜鹃花之乡”。漳平市林业局花卉管理站站长蔡志勇告诉记者,永福镇只有5万人,但4万人吃花卉这碗饭,他们在全国各地成立了7个花木商会,在外闯荡的永福人还为家乡花农提供信息、技术等“情报”。

对于“情报”,漳平市恒鸿发花果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水鸿深有感触。他说这是在有效破解土地“密码”的基础上,对市场“密码”的破解,“公司在全国建立了141家联络站,这样推荐产品就会有的放矢”。

挖掘绿色经济增长点

就传统林业经济而言,福建在木材加工、花卉苗木、竹产业等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在推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中,省林业厅着力扶持林业企业上市和品牌建设,全省现有“中国驰名商标”34件、境内外上市涉林企业26家。

记者在素有“竹凉席村”美誉的华安县华丰镇银河村看到,满山翠竹郁郁葱葱,竹凉席加工厂鳞次栉比,晾晒的“麻将块”挤挤挨挨。驻村第一书记林晓亮说,村里按照山上建基地、山里办工厂、山外找市场的思路,以1.2万亩竹林为基础,成立了竹专业技术协会,办有40多家竹凉席加工厂,产品远销国内外。银河村村民陈金城办的竹凉席加工厂,雇有数十名妇女负责编凉席。一名熟练工2小时可编一床双人凉席,赚20元加工费,极大地带动了农村家庭妇女就业。

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热点将体现在哪儿呢?近年来,福建大力推进“互联网+林产业”,省级林产品电商平台“闽山碧”已上线试运行,三明建成林业产业带云展平台,南平市扶持竹木企业O2O平台,促进互联网与木竹产业融合发展。

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名贵树木、利用森林景观旅游……这几年开始显山露水。

发展林下经济,福建开展得如火如荼。2014年和2015年,省级财政投入均达7000多万元,蜜蜂、土鸡等林下养殖,灵芝、金线莲、铁皮石斛等珍贵药材林下种植,规模和产量不断扩大,产品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

记者在永安市福建永林金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金线莲基地看到,林下到处都是长势旺盛的金线莲。据公司林董事长介绍,人工培育的金线莲,一年可以种两季,一亩林地利润在8000元左右,一个劳动力可管理一亩地。

让树与茶共生,长短结合,又是一种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模式。位于漳州市华安县的福建哈龙峰茶叶有限公司将降香黄檀、金丝楠、沉香等名贵树种在了茶园里,打造的经济新增长点是名贵树木和有机茶。“树木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使茶的生长环境更优质;这些名贵树种长大后,既可做绿化苗木出售,也可留做景观林供游客观赏,本身还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董事长刘火城说,“树与茶共生的模式将是农、林、旅游等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推动人们迈向品质生活的一种新方式。”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