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实施分类分档的临时救助制度,规范实施急难型救助5个工作日内发放到位工作流程,临时救助资金使用率达到90%以上。对受疫情影响和因突发性、紧迫性问题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难群众,直接给予临时救助,做到应救尽救、“一个都不能少”。3至6月,阶段性加大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价格临时补贴力度,在现行补贴标准基础上提高1倍发放临时价格补贴。 十一、营商环境攻坚提质行动 1.审批时限再压缩。企业开办时限减少至2.5个工作日,不动产一般登记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160千瓦以下低压用户办电10个工作日完成。 2.服务要素再集成。全面推进“一窗通办”,6月底前完成新入驻公安交管车驾管业务“一窗式”综合受理,全年实现进驻部门审批服务事项100%“一窗式”分类受理。推进“一事一次办”改革,全面梳理“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涉及的多部门联办服务事项,6月底前完成企业开办、工程项目审批“一件事”目录清单梳理,年底前公布10件“一件事”集成套餐式政务服务事项。 3.智能审批再提升。优化“泉州政务服务”小程序,推广“不见面审批”,上半年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7%以上,“一趟不用跑”比例达到65%,政务服务自助一体机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形成“15分钟”政务便民圈。 4.政策兑现再加速。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通过中国泉州政府门户网站、泉州政务公众号、新闻媒体等主流渠道及“政策面对面”“新法面对面”“东海潮声”等互动平台,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惠企政策服务专窗,加强政策宣传解读,精准推送政策,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按照政策延续、门槛要低的要求,优化调整困难企业帮扶、中小微企业融资纾困等及时管用的政策,在招商引资时争取项目在泉设立法人单位,加快推进专业市场、城市综合体统一收银开票,鼓励物流快递企业分支机构改为法人企业,确保统计数据应统尽统。 5.政企互动再提效。组建一批服务企业专业小分队,由市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分管领导担任队长,抽调市、县、乡、村相对专业干部作为企业服务专员,挂钩服务相应行业、企业,及时跟进企业经营情况,精准帮助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实行“点对点”服务;通过“企业复工复产登记”小程序、“12345”便民服务热线等平台,及时汇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和诉求,建立健全问题分级分办和调度制度。 十二、守底线保运转防风险行动 1.落实财政“三保”。坚持厉行节约,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统筹全市财力向基本民生领域、基层运转、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倾斜。 2.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加强财政金融风险监测,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介入、早处置。摸底6月末续贷及还息困难企业,逐行列出企业清单,提前介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督促银行业机构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协调银行业机构综合运用展期、续贷、应急转贷、延期支付利息等方式“一企一策”帮扶处置,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3.做好农牧渔业稳产保供。重点扶持农业企业100家。持续推进农业“五百”示范项目,推动107家农业龙头企业增产。建设高标准农田16万亩以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129.8万亩、产量12.4万吨。建立“产加销”联盟平台,推动农产品生产企业同“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拼多多”“一亩田”和“阿里巴巴”建立产销对接渠道。 4.抓好脱贫攻坚薄弱环节。重点监测脱贫不稳定重点监测户368户1184人和受疫情影响存在返贫风险的188户656人贫困户,落实一户一档至少一项帮扶措施。开展贫困户住房、饮水安全大排查活动和全市脱贫攻坚“入户帮扶月”活动。下达市级产业扶贫专项资金1200万元、市级突发事件救助扶贫资金610万元、受疫情影响的贫困户生活救助资金300万元,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下拨3700万元扶持薄弱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推动全市433个薄弱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 5.坚守底线确保安全发展。把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统筹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与安全生产工作,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大力度推动全市安全生产“百日行动”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边部署边排查边整治,多措并举确保监管全覆盖,安全有序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