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消融的戈壁灘,春意萌動。沿賀蘭山麓一路南行,遠處的大山依舊渾黃蒼涼,近處的黃河灘已是生機盎然。車行約半個小時,一片鱗次櫛比的農家院落出現在視野中:白牆紅瓦、花木環繞,宛如一派江南風光。 “到閩寧鎮原隆村了!”同行的西部戰區陸軍某訓練基地領導介紹,“這裡原來是一片寸草不生的‘飛沙灘’,現在成了遠近聞名的‘金沙灘’!”該訓練基地參與幫扶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是習主席親自提議由福建和寧夏共同建設的生態移民點。從移民安置開始,軍地雙方就簽訂“軍民一家親、共建新家園”協議,在黨組織共建、經濟發展、生態綠化等方面開展共建幫扶。10年來,村裡的每一點變化,基地官兵都看在眼裡。 得知記者來意,村黨支部書記王升帶我們參觀溫室大棚。在一個大棚裡,一壟壟翠綠的瓜秧沿繩上攀,一個個金黃色的吊瓜分外顯眼,村民們正把摘下的瓜稱重裝箱。村民王金福介紹,這種金皮吊瓜當天採摘,第二天就能出現在北京、西安的市場。 “大棚發展得好,少不了部隊官兵的幫助。”王升接過話茬兒,講起這片大棚的來歷。兩年前,這裡還是溝壑縱橫、砂石遍布的荒地。該基地官兵伸出援手攻堅克難,安排人員、設備,硬是平整出幾百畝土地。當地政府確定發展溫室大棚項目后,部隊參與援建了其中的兩座。現在,50多座溫室大棚種植的瓜果蔬菜因口感上乘,成了原隆村的特色品牌。村民們嘗到了綠色農業的甜頭,真正在戈壁灘上扎下了根,增強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底氣。 在一個靜謐整潔的農家小院門口,村民萬全紅見到我們喜出望外,連忙招呼家人把我們引進屋。 “搬到村裡這幾年,人生地不熟,多虧部隊官兵照顧,我們不僅住得安心、務工順心,就連女兒的學業都有人操心。”萬全紅說,女兒萬雯去年中考,基地專門安排人員為她輔導學業。不到半年,萬雯的成績就有了明顯提高,並順利考入縣裡的優質高中。在與萬全紅的交流中,記者得知,該基地官兵堅持資助貧困學生,去年村裡有多名學生考上大學。 “2012年,原隆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2019年底,整村脫貧后,人均年收入達8754元。”看到鄉親們的腰包一天天鼓起來,該基地領導高興地告訴記者,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作為原隆村的對口幫扶單位,他們將全力以赴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持續參與整村幫建,精心開展黨建工程、暖心工程、人文工程和生態工程﹔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幫助8戶困難家庭增強致富內生動力、掌握生產就業技能,確保他們如期擺脫貧困。 即將離開時,王升特意帶我們到村邊一塊高地參觀。向西眺望,一排排高大的防護林帶著淺淺的綠意,向戈壁深處延伸,像是一道道生態屏障守護著一方百姓,書寫著人們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傳奇。 (責編:陳羽、黃子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