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的盛大活动中,叶培建、吴文俊、南仁东、顾方舟、程开甲等5位科学高峰的勤奋攀登者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这个朴实而崇高的称号一方面折射出他们在探索新知的道路上奋勇拼搏的精神和取得的突出成就,另一方面诠释了他们科学为民的浓郁家国情怀。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精彩的科学故事,领略他们非凡的科学人生。 叶培建:志在九天 畅游星海 “那天,您用两个皮球,为我们讲解地球、月球的自转公转关系;您用一把雨伞演示太空中的飞行器天线接收信号的原理……” 这是浙江杭州一所学校的学生日前写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科学家叶培建的一封贺信,祝贺他荣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两年前的5月,学生们在“与院士爷爷见面会”上,聆听了叶培建讲述的中国航天科学课。 1945年1月,叶培建出生于江苏泰兴。他从小就按父亲读书报国的教诲,刻苦钻研,努力进取。1962年,他考取了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航天部卫星总装厂,从此与航空航天有了不解之缘。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帷幕,叶培建很快走出国门,赴瑞士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立即归来报效祖国,历任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嫦娥二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试验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在各号嫦娥方案的选择和确定、关键技术攻关、大型试验策划与验证、嫦娥四号首次实现月背软着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0年9月1日,“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的首发星顺利升空。叶培建在从发射基地乘车赶往机场并转往指挥控制中心的路上,获知卫星运行过程出现意外情况,他的心一下子紧张起来,这是他挂帅研制的第一颗卫星,难道刚上天就出问题了?面对突发状况,叶培建很快冷静下来,沉着寻找原因并断然处置,卫星随即迅速调整姿态,恢复正常。最终,这颗卫星在太空里遨游了4年零3个月,实际寿命超过原先设计寿命一倍多,成为当时中国寿命最长的传输型对地遥感卫星。 叶培建是中国卫星事业的功臣,他的名字更多的与月球和中国“嫦娥工程”联系在一起。很多人记得这一幕: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稳步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成功落月的那一刻,叶培建走向掩面而泣的嫦娥四号项目执行总监张熇,紧紧握住她的手,表示热烈祝贺和热情鼓励。作为领衔参与“嫦娥工程”的老一代航天人,叶培建当然理解中国航天新生代担纲大任取得重大胜利时的激动心情。 2007年10月,叶培建亲身感受过类似的欣喜与激动。彼时,嫦娥一号成功实现绕月探测,中国航天事业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之后又实现了一次重大突破。叶培建兼任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和总设计师深谙成功背后的艰辛和付出,作为国际航天的后来者,中国航天每迈出的一步都是辛勤攀登的结果。随后叶培建领衔参与实施的嫦娥二号、嫦娥三号任务连战连捷,中国月球探测成就赢得全球赞誉。 (张亚雄、陈海波) 吴文俊:数学“顽童” 算法人生 在人工智能大热的当下,有个人的名字时常被提及。他就是著名数学家、中国人工智能先驱——吴文俊。他由于在数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荣获国际自动推理的最高奖Herbrand奖。2000年,吴文俊和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19年,吴文俊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世家。4岁时,他就进入了小学。直至上初中,数学都不是他青睐的学科。高中时,他逐渐对数学、物理,特别是几何与力学产生学习的兴趣。1936年,吴文俊中学毕业,因为家境困难,而学校提供的奖学金要求他必须报考上海交大数学系。由此,他进入名校。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初念数学系并非吴文俊的本意。没想到,这是命运造成的一个美妙的“错误”。在大三的时候,他接触到英文著作《代数几何》并深深地迷上了数学。大学毕业后,吴文俊由于在数学方面的突出表现,经引见认识了苏步青、陈省身等当时数学界的大家。后来,他进入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受教于陈省身,稳稳地踏上了数学研究的道路。 上世纪50年代,吴文俊誉满天下,他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吴文俊的工作被公认为50年代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成果被5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引用。1956年,吴文俊与钱学森、华罗庚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次年,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在计算机工厂劳动的吴文俊切身感受到计算机的巨大威力,意识到将数学与计算机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已年近六旬的吴文俊决定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转而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研究领域。他一头扎进机房,学习算法语言,编制算法程序。很快他就找到了中外古今数学的结合点:用中国传统数学思想方法,在计算机上实现几何定理的证明,进而推动数学机械化,建立机械化数学。这一理论后来被应用于多个高技术领域,解决了曲面拼接、机构设计、计算机视觉、机器人等高技术领域核心问题,成为当代数学发展中,一个引人瞩目的新里程碑。 2009年,90岁高龄的吴文俊开始研究世界级难题“大整数分解”。这是当今使用最为广泛的密码的安全性的数学基础。2010年,因他在数学领域的付出,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第7683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吴文俊星”。 2017年,“吴文俊应用数学奖”设立,以此推动数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的发展。“我此刻可以算个老人了,走过了人生的90多年,好长好长的一条河道呀。讲述这些旧事,有点像一个顽童,顺着河水捡拾石子,左一个,右一个,色彩斑斓的,外形怪异的,或者普通得没有一点耀眼之处的,形形色色,各色各样……”吴文俊在回忆一生时如是说道。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供稿) 南仁东:廿年追赶 “天眼”观星 有个美妙的声音,来自一颗星星的问候,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FAST)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2017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了FAST首批成果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中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的成果。而“天眼之父”南仁东却没能和大家一起聆听这穿越1.6万光年的问候。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因肺癌病情恶化,于北京时间2017年9月15日病逝,享年72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