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2015年11月28日,有一艘渔船在长江口以北120里处翻扣,我们抵达现场以后,跟其他救助单位和万机长所在的飞机队通力合作,从翻扣26小时的渔船里救出了一名被困渔民,这是一起海上搜救奇迹。所以面对使命和责任,我们还是时刻准备着。谢谢。 万秋雯: 我接着船长的话来说一下。对于我来说,每次救援都是比较难忘的,但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同样也发生在2015年4月份。当时,这起任务发生在舟山海域。我是当天的值班机长,接到报警称在舟山海域有一艘国际邮轮,上面有一位外籍乘客疑似胃出血,需要紧急救援和转移。 我接到报警以后,迅速组织机组评估了一下天气情况。在确定满足出动标准之后,我们迅速出动。到事发海域以后,我发觉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因为直升机噪音比较大,在我们做高空侦察的时候,邮轮上所有的游客都跑到了甲板和船舷上观看我们的救援。因为当时我也刚作机长不久,这是我执行的前三个救助任务之一,也是第一次在众目睽睽之下施展救援,所以当时心里还是有一些小小的紧张。我们按照标准程序开展救援,救援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个小插曲,因为这个外籍游客体重比较重,我也是第一次救助这么重的被救者,在起吊的一瞬间,直升机因为惯性突然向做吊运的方向倾斜了一下,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迅速朝反方向修正,有惊无险,把人员顺利起吊,救进机舱。为什么这个任务让我如此难忘呢?因为首先这是我作为机长以后执行的第一个国际性救援行动,而且有那么多的观众在看,这是于我个人的意义。另外一个层次的意义,我感觉到这也是向国际友人展现我们国家现代化海空救援的实力,同时也是向国际友人表达我们作为一个大国所应有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宋神友: 项目每往前推进一步都有难忘的经历,但其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沉管隧道带来的。前面也讲到,我们项目采用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这种新型结构,面临的主要难题是没有相关工程经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钢壳的制造。整个项目的沉管隧道有32个管节,一个标准的钢壳管节长度是165米,高度10.6米,宽度46米,用钢量1万吨,排水量接近8万吨,相当于一艘中型航空母舰的排水量。这么大的体量,并且构造复杂,涉及厚钢板焊接,制造精度是一般船舶制造的5倍。同时,工效要求非常高,高峰期一个月要出运一个管节,因此传统制造难以满足项目高工效、高品质的要求。 第二方面的难题是如何保障钢壳内混凝土的填充密实,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面对这样的难题,我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吸收借鉴,所以我们管理中心先后组织三个团队到国外有类似工程经验的项目去交流学习。其中第一个团队去了以后,想参观当地的钢壳混凝土浇筑过程,了解如何保障钢壳混凝土填充密实,但对方不让近距离参观学习。于是代表团租了一条船,可在距离浇筑现场大概两百米就不让再靠近了。我是第二批去的,我们去钢壳制造工厂参观现场,我们每个人身后都站着一个对方工作人员,不让随意拍照,我们经过这次技术交流以后,就产生了深深的体会,核心技术是很难从国外吸收借鉴来的。回来以后,我们管理中心决定,一定要走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于是我们组织了中船华南造船基地以及相应的科研单位,花了一年半时间针对项目的需求、结合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研发了国内首条钢壳沉管智能制造生产线,目前首个管节已经制造完成,精度控制及焊接质量都满足我们的技术标准要求。同时,我们花了一年时间组织建设团队及科研单位,研发了相关装备和控制系统,在国际上第一次实现了钢壳混凝土智能浇筑,通过控制液面上升速度实现浇筑速度控制,目前通过29组模型试验验证,基本能达到设计要求。谢谢大家! 曾云: 我讲一下最近我身边发生的一个小故事。6月17日晚上,突然之间霹雳啪啦的声音传来了,我第一时间反应可能是地震了,我们作为养护人,我管的路怎么样、桥怎么样,在我的脑海里一个一个闪现出来,我的本能反应是立即对道路和桥梁展开排查,这时候我没有任何其他考虑,拿起手机、抓住手电筒、冲出房门,冒着余震,一边打电话跟上级领导报告,一边和同事联系,立即展开道路和桥梁以及沿线设施排查。一直到次日凌晨六点多,各小组反馈道路桥梁无异常情况,同志们都安全。当时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往回走,突然间想到,我家中还有刚出生26天的孩子,不知道母子俩怎么样,我加紧脚步,一进门,我的妻子紧搂着孩子,无助地对我说:“余震太多,孩子怕!”这就是我们交通人,我们可爱的交通人家属。谢谢。 常洪霞: 我讲一个比较小的故事。其实也跟新能源的中国红息息相关。2017年10月22日,中国红投入运营,当时有一个在德国留学的高中生,看到外媒报道后,特意跟我约好来体验我们的中国红。我记得当他下车的时候,他激动地跟我说,“常姐,真没想到,现在1路公交车已经这么牛了,连豪车上才配有的360度主动安全预警系统也成为了标配”。我想,这不单单是交通人的骄傲、公交人的骄傲,也是北京人和中国们的骄傲,在我们公交车不断更新迭代的同时,我们也在提升我们的服务水平,不断丰富车厢的服务内涵。我们在1路打造出时代价值、精神文明、绿色出行、优质服务、人文景观五大元素的车厢文化,为的就是在车厢运行过程中传播正能量,让广大乘客可以在交通人、公交人的优质服务下,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公交出行、绿色出行,也让我们一起为北京蓝天做出贡献。 寿小丽: 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一个小时的时间。今天来自交通运输领域的五位代表与大家一起分享了他们工作中的点滴,他们的故事也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下一个阶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还将举行一系列新闻发布活动,真实、立体、全面介绍各领域、各行业的发展变化,让我们再一次感谢非常优秀的五位交通长,感谢你们。 今天的见面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