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时刻,同村的养兔大户秦志坤接到一个陌生男人的来电。“他说能上门收兔子,而且6.3元一斤(500克),比市场价高了近1元钱。”秦志坤一听乐了,以前他要自己想办法把兔子运到销售商指定的地点,到了之后,销售商常常以各种理由压低原定的收购价。现在上门收购,还比市场价高,是真的吗? 来电的人叫成伟,金仓公司在镇原县分公司的负责人。一听说对方是静海区企业,秦志坤不再犹豫。 成伟不但收秦志坤的兔子,还让他建了个群。平泉镇十里八乡的肉兔养殖户成了群友,每天在这个290人的大群里上报肉兔出售数量,再由秦志坤转给成伟,后者定下时间到村里收购。 仅在3月底,就有金仓公司收购的5万只肉兔运抵静海,登录金仓网上商城。 为了彻底解除肉兔养殖户的后顾之忧,静海区扶贫干部今年放大招──推动静海物宗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镇原县孟坝镇投资建设甘肃新静原肉牛肉羊肉兔屠宰加工项目,6月将竣工投产,届时镇原县的肉兔养殖将实现全产业链打通,养殖户的兔子不再愁销路。 “我们就是做别人没有的项目。庆阳市没有肉牛、肉羊的屠宰场。”物宗园公司总经理夏慈举说,建“新静原”,原本因为物宗园等几家静海区内企业,与镇原县近2.8万名贫困群众捆绑,创立镇原县久鼎联合社,在19个乡镇全部建立肉羊养殖示范合作社,兴建黑山羊保种繁育新项目,这样可以形成完整的畜牧养殖、屠宰上下游产业链。 “受疫情影响,肉兔销路成了问题。静海区的扶贫干部就动员我在项目原计划基础上,再建一个肉兔屠宰加工车间。1小时能屠宰800只,不但可以冷藏保鲜,还能加工成酱货。” “‘新静原’项目将从农户的养殖、收购、加工、销售环节,打造全产业链,取消中间环节,提高农户收入。还能提供200个工作岗位,其中大部分将录用未脱贫人员。”孟坝镇党委书记黄步杰兴奋地说。 虽然现今的收购价没有去年高,但是养兔依然能挣钱,还有“新静原”即将投产的利好。秦立立说,过一阵子,还会考虑扩建兔场。 乔乔也不会再回到过去──眼巴巴等父母从外地回家的留守儿童生活。 “因祸得福”的张姐 2月,镇原县的张新玲因为疫情而一筹莫展──原在北京务工,一时回不去,家里就指望着她和丈夫外出务工的收入呢。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们往往是一人务工全家脱贫。镇原县许多人家都是靠青壮年在外务工搬出窑洞,住上通水通电的砖房。不出去,就没有收入,很多镇原县人像张新玲一样心焦。 千里之外,静海区复工复产,企业却面临用工荒。区内龙头企业爱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缺口多达800人。 一个用工荒,一个务工难,又是对口帮扶地区,需求对得上──从镇原县招工到静海区来! 如果说以往静海区每年到镇原县各乡镇招工,当地有些人觉得是锦上添花,这一次绝对是雪中送炭。为保证健康安全,两地为务工人员提供包车、门对门服务:出了家门上车门,下了车门进厂门。 进了厂门,张新玲夫妇受到区别对待──像他们这样夫妻双双在爱玛务工的,共有27对,都住进了一家一门的单间儿,屋里家具生活用品齐备,还有独立卫生间。到了食堂,吃的都是镇原人喜欢的面食。走进车间,有老师傅带着干,没过多久,还让他们这些镇原县来的工人组成了一条“镇原生产线”。管吃管住,月平均工资6000元以上,每年还有15天带薪休假,被疫情阻断外出务工路的张新玲和老乡们收获意外之喜。 “在北京打工要自己租房子,挺贵的。来天津打工第一个月,我们就寄给家里10000元。这么多年,头回寄这么多钱。”张新玲特别知足。 截至4月26日,静海区多家企业共吸收镇原县409名务工人员(建档立卡人员192名)来津就业,目前务工人员稳定在327人(建档立卡人员153人)。 接收镇原县务工人员的静海区企业也尝到了甜头儿。镇原县工人到达一个月后,爱玛公司的产能从一天100多辆电动车,提升到每日1000多辆。 劳务协作在镇原县当地也有条不紊地开展。 “这个工厂特别正规,每天上班8小时,光实习期就能拿到3000多块钱,还有加班费,我真是没想到能找到这样的好工作!”说话的是在镇原深呼吸口罩厂“扶贫车间”工作的李星。实习期的工资,与过去她和丈夫两人月收入总和不相上下。作为建档立卡人员,她得到了到深呼吸公司“扶贫车间”就业的优先权。 深呼吸口罩厂是物宗园公司针对复工复产需要,在镇原县投资200万元建设的产业项目,填补了当地空白。作为助力脱贫的产业项目,深呼吸口罩厂不忘带贫责任,除了特殊管理岗位外,优先录用建档立卡人员。 物宗园公司的“津企陇上行”签约项目:天津海牧康畜牧项目、久鼎养殖专业合作社项目、黑山羊保种繁育项目和天欣堂中药项目,以及新静原肉牛肉羊肉兔屠宰加工项目,都已经或即将为镇原县解决几百个就业岗位。目前,已帮助209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1210名转移其他地区就业。 主动上门的“店小二” “包销吗?”4月27日,镇原县三岔镇大塬村贫困户贾平义接过村党支部书记曹建明送到家的一袋葵花籽种子,劈头就问。 “不包销种个啥嘞!”贾平义的妻子在一旁附和。 “包销!包销!”曹建明赶紧告诉他们,这是静海区王口镇的炒货企业提供的种子,先在村里试种40亩,收获时企业全部回购,效果好再大面积推广种植。 “好好,包销好。我还有5亩地,正好种上。”57岁的贾平义知道天津市静海区推广的准没错儿。 试种葵花籽,是静海区扶贫干部在大塬村入户走访调研发现的“新大陆”。“静海区的干部发现我们村里有人种葵花籽,当时就鼓励一起来的王口镇炒货企业提供种子试栽种。”曹建明说。王口镇是三北地区的炒货集散地,具备原料精加工和粗加工能力,如果能够加上稳定的种植基地,原料供应将得到保证,打通全产业链。 为了找到适合镇原县的产业发展方向,静海区的干部在起步阶段提供“店小二”式服务──全县推广的肉兔养殖、万寿菊种植给补贴,找养殖场地,养牛养羊的给扩建牲口棚,因地制宜给各贫困村找特色产业;养、种期间请农业科技人员对农户培训,收获时节经销商找上门。 大塬村在这些“关爱”之外,还收到静海区的另一件礼物──挖药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