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抓住我的手 脱贫跑步走:天津市静海区帮扶甘肃省镇原县“战贫记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5-12
摘要:陇东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像极了老人脸上的皱纹,每一道都饱经沧桑,述说着千百年来人类在这片土地讨生活的艰辛。这是一片靠天吃饭的土地,交通闭塞,多少人想凭勤劳的双手逆天改命,却一次又一次体会到了渺小的个体在强大的自然、社会环境面前的无力,一

陇东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像极了老人脸上的皱纹,每一道都饱经沧桑,述说着千百年来人类在这片土地讨生活的艰辛。这是一片靠天吃饭的土地,交通闭塞,多少人想凭勤劳的双手逆天改命,却一次又一次体会到了渺小的个体在强大的自然、社会环境面前的无力,一代又一代在贫困的樊篱中打转。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地处陇东,国务院52个挂牌督战贫困县之一。自2017年起,在党中央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和天津市委的强力推动下,静海区成为镇原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单位。

结对之初,镇原县下剩贫困人口18933户、67732人,贫困发生率13.8%。到2019年,下剩贫困人口3195户、8570人,贫困面持续下降至1.75%。

资金支持、产业帮扶、人才支援、劳务协作、消费扶贫……静海区全方位的帮扶,让当地人第一次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有国家的好政策,千年脱贫梦,成真在今朝。

不甘心的老杨

160──32年了,48岁的杨光耀依然忘不了这个影响自己一生命运的数字。

“家里交不起160块钱的学费,不让我上高中了。我成绩不差。”说着话,他把脸别过去了,只一瞬间。

“家里兄弟五个,只能供一个上学。”杨光耀不是那个“幸运儿”,完成学业的哥哥现在是一名教师,在城里工作,而他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天壤之别”四个字背后,是几十年人生一个个小细节串起来的沉重锁链。这样无奈心酸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杨光耀的家乡──镇原县方山乡贾山村,乃至全国的贫困家庭不停上演。“被放弃的孩子”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幸运儿”背负着一家人的沉重希望,人生抉择常常身不由己。贫困剪断了他们梦想的翅膀,拴住了他们追寻自主人生的脚步。

“我们这地方不读书没希望。”为了让四个子女完成学业,摆脱贫困的宿命,老杨和妻子外出务工、回家搞养殖、种植,将其他外出务工村民的土地流转到家,两人种60多亩地,养了20多只山羊。

两个上大学、两个上高中,四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一年就要6万元左右。夫妇俩再努力,依然有巨大的费用缺口。

老杨的孩子们比父辈幸运太多,受益于两不愁三保障政策,两个上大学的孩子每人每年有6500元的无息助学贷款、两个上高中的孩子每人每年有2000元补助;村里还给家里盖了三间砖房、平整了院子、接上了电和自来水,祖祖辈辈住窑洞、每天花两个多小时去拎水过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老杨80多岁的老母亲如今每个季度都能得到一次免费医疗检查,去年她心脏病住院,因为参加了新农合,费用100%报销。

学费解决了,母亲的医疗费用压力也小了,但四个孩子每月总共3000多元的生活费,还是压得老杨夫妻俩直不起腰,一年辛苦劳作的收入嘴顶嘴。

贾山村甚至整个镇原县的种植业都是靠天吃饭,受自然环境影响极大。种粮不能保证收入,为了及时交上学费,多少次,他不得不赔本卖羊。船迟偏遇打头风,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粮食、羊的销路都成了问题。老杨又一次陷入无能为力的困境。

手足无措之际,一个叫曲兆龙的人来敲门。“所有粮食比市场价高5%收购,车开到你家门口,装袋直接拉走。羊也收。”老杨不敢相信──不说收购价格高,就是不用自己拉上粮食走过自家到村口的盘山土路再拉到两公里以外的集中收粮点,就省了多少人力和油钱!怎么会有这样的好事?!

做好事的是天津市静海区的金仓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曲兆龙是公司的采购经理。“不仅是粮食,兔子每斤(500克)市场价5.2元左右就能收,我们给6.3元。”曲兆龙说金仓公司“高价收购”就是为了稳定市场价格,让镇原的农民减少因疫情造成农产品销售难带来的损失。

2月底,在静海区的推动下,金仓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了“镇原县金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爱心扶贫超市,在镇原13个贫困村和10个乡镇设立了爱心收购站。

“当地产的黄花菜每斤(500克)市场的收购价格是6至7元,咱们按照11元收购,农民每斤能增收5元,每个村每次收购5000斤,这一个村就能增加2.5万元收入。” 金仓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光昭介绍,从2018年底镇原县扶贫农产品入驻金仓各大网上商城至今,销售额已经突破了1000余万元。

静海区通过金仓公司等平台进行消费扶贫,不但保证了镇原县农民的收入,而且坚定了他们走静海区帮忙找到的肉兔养殖等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卖掉粮食的老杨,准备扩建羊棚,多养几只,最好能加入天津静海的企业在这里创办的久鼎养殖合作社。“我也开始养兔子了,静海区还给补贴呢”。

幸运的乔乔

5岁的乔乔,无法想象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父母造成的经济压力,也不会知道,如果没有静海伸出援手,也许她和弟弟都将成为缺少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

乔乔的父亲秦立立,镇原县平泉镇秦铺村村民,家里原本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乔乔出生时,全家还住在低矮阴暗的土坯房里。她刚满月,父母就离家外出打工。“没办法,要挣钱养家啊。”

四处打工攒了钱后,看着日渐苍老的父母和渴望父母陪伴的乔乔,秦立立和妻子决定留下来。

手里的钱盖了宽敞明亮的砖房,加上小儿子凡凡出生,干什么才能保证稳定收入、不返贫?

村里有人养肉兔脱贫致富,秦立立看在眼里,而养兔子,静海区给帮扶资金,他喜在心头。拿到各方面补助2万多元后,他建起了兔舍,养了200只种兔。“一个月,小兔子能成活1000只左右,每次能卖出出栏数的一半就能回本,剩下就是赚的。”

秦立立的选择正是静海区为镇原县选择的产业扶贫突破口──肉兔养殖。

这可不是拍脑门就决定的事。静海负责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干部,走遍镇原县19个乡镇、21个村,与170余名镇村干部和贫困群众逐一座谈、深度调研后发现,镇原县土地资源广、饲草多,牛羊繁育出栏需要五六个月,而肉兔只需60天,且产仔率高、投资小、市场前景广阔。

产业做好了,镇原县就能自主“造血”,从脱贫走向致富。怎么做?静海的干部操碎了心。

“废弃的村委会改建成兔舍,一下子就省了10多万元。”镇原县殷家城乡李园子行政村村委会副主任白继文,特别感谢今年3月初静海区干部实地考察后支的招。

静海区支持该村的肉兔养殖资金计划是20万元,提供300只种兔。新建兔舍就要花去20万元左右,如此一来给养殖户的帮扶补贴就没着落了。为难之际,静海区干部提出整修因漏水被废弃的村委会旧址,改造成兔舍。“才花了10来万元。”白继文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是村集体的合作社,全村21户贫困户全部入股,每年可参与分红,养兔场还能提供3个就业岗位给未脱贫村民。

从去年夏天才开始养兔的秦立立,很快就尝到了甜头。“每个月纯收入过万元,比以前打工挣得多,时间也自由,还能守在父母身边。”

不料年初开始的疫情兜头泼来一盆冷水。肉兔的市场价从去年每500克10元左右的均价,最低时跌到5元以下。很多肉兔养殖户选择了退出──每500克卖到5元以上,才能保本。

本想借着去年的好势头扩大养殖规模的秦立立,不但不敢再投资,每日的投入能不能收回都成了疑问。好日子还能继续吗?

责任编辑:采集侠

最火资讯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