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颠覆→重构→新生,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青岛逻辑”!(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5-03
摘要:重构中的工厂 空无一人的工厂,机器轰鸣、机器人高速动作,一件件产品接连下线后,自动被运往仓库等待发货。迄今为止,这仍是对未来工厂模样的最经典想象。 自工业互联网发端,人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幻想未来工业生产

重构中的工厂

空无一人的工厂,机器轰鸣、机器人高速动作,一件件产品接连下线后,自动被运往仓库等待发货。迄今为止,这仍是对未来工厂模样的最经典想象。 自工业互联网发端,人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幻想未来工业生产的样子,以慰藉企业当下面临的一个个痛点。这也注定当工业互联网开始落地,一个个工厂将是整个庞大愿景中最先被重构的一环。 通用电气在印度试图打造3D打印柔性化工厂、西门子在德国打造的工业4.0标杆工厂,全球制造巨头率先作出了表率。 沿着全球先行者的步伐,青岛拥抱工业互联网的企业,也在一步步重构着自己的工厂。不过,这种重构不可能像描绘愿景那样简单。工业门类庞大、流程工艺复杂、产品千姿百态。黑灯、无人显然不是唯一考量。 生产润滑油的青岛康普顿,全新智能工厂生产人员由原来的75人降至55人,但更关键的是,工厂能通过智能管控的调和系统,实现不同品种产品生产的快速切换,这样能以最高的效率满足更加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一汽解放商用车智能工厂,为生产制造端的核心动力源电机,搭建了设备预知维修系统平台,通过安装状态监测传感器以及配套监视软件,实现本地数据监控和异常数据报警。 青岛中集集装箱智能制造工厂,不仅大幅提升自动化制造水平,还将工艺流、物流、信息流“三流合一”,通过生产与管理平台的打通,实现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的运营管理升级。 …… 可以看到,工厂的重构绝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也不是全流程自动化的代名词。企业诉求不同,切入的角度和改造的重点也必然不同。 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像过去任何一次工业革命一样,工厂和生产的重构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是那些现在被冠以智能工厂名号的,也只是一个起点。

重构中的供应链

每当提到工业的复杂性,人们总是习惯用汽车举例。一辆汽车,由几万个零部件组成,绝非一家企业能够完成。同样,伴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到来,重构一定不会只在任何一家工厂的内部发生。 以汽车制造业为傲的德国,在这方面或许领会最深,也最有话语权。在提出工业4.0的同时,德国提出了若干实现路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系统和协同就是其中之一,智能工厂可以更灵活配置各种资源,优化全产业链。 大众曾透露的一项野心勃勃的计划是最好的例子。它希望对其生产和物流完全实现数字化,不仅要将全球122个工厂以及机器和生产系统全部联网,从长远来看,还计划将3万多个生产点的全球供应链与1500个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公司进行整合。 众多周知,供应链反应速度不仅决定工厂的生产效率,也事关大规模定制、C2M等商业模式能否真正实现。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当企业拥抱工业互联网,对供应链的重构几乎与工厂重构同时发生。 在青岛本地,一些纺织服装企业的实践颇具代表性。 酷特智能搭建了“互联网+”协同制造平台,集合客户需求管理、协同设计研发、柔性制造以及供应链管理于一体。布料等供应链企业能根据企业排产计划的改变灵活响应。不仅将交货期保持在7天内,且降低运营成本20%、资金周转率提高2倍以上。 青岛前丰帽艺,建立制帽行业大规模定制工厂。实现路径类似,通过数据驱动,对供应链进行精益管理,生产效率提升超过25%,生产周期缩短20%。

重构中的产业生态

产业生态也在工业互联网的延展中渐渐发生改变。同行之间可以由竞争转向合作、不同行业之间也可以共享资源。 这些不仅在各国关于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的愿景和规划中有所提及。在青岛,一些类似的应用已在发生。 1500平方米的厂房内,80台智能化的机器设备整齐排列,有的在做魔术扣,有的在做织带对折缝合……胶州一家工厂,看似与普通智能工厂别无二致,但却内藏“乾坤”。从这里下线的产品,每一单都有可能分属不同企业。 正如消费互联网孕育了共享单车一样,这是工业互联网孕育的共享工厂。企业利用App下单,利用共享的设备进行部分生产,完成后通过平台支付。除单独建立的共享工厂,青岛有行业也在探索,依托工业互联网,使用本地同行的闲置机床,以减少开支。 这种尝试在国家层面也已开始推动。2019年,我国就提出,要推动共享制造,围绕生产制造各环节,运用共享理念将分散、闲置的生产资源集聚起来,弹性匹配、动态共享给需求方。 这既能实现制造资源的更好优化配置,也有助于解决小企业生产资源匮乏和大企业资源闲置矛盾突出的问题。 共享制造一定不是唯一。工业互联网,令所有企业的互联成为可能,跨行业间的共赢模式也正在建立。海尔卡奥斯平台在面向纺织服装行业企业时就提出一种思路,依托自身搭建的衣联网产业资源,帮助企业开拓更多销售渠道。 工业互联网的未来一定是实践出来的,更多的重构一定还会在实践中发生。选择率先拥抱和实践的人,就有可能引领未来。

颠覆→重构→新生,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青岛逻辑”!

新生者 那些愿意走上颠覆与重构道路的,必然都对新生满怀渴望和憧憬。尽管这是一条没有路标的道路,没有现成的答案,甚至目的地也晦暗不明,但每一次前行、每一次突破,都在创造新的可能、都在打开新的空间。 2012年,通用电气就曾作出展望,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潜在影响力涉及几乎半数的全球经济。甚至大胆预测,如果全球经济体都能及早拥抱工业互联网,全球经济规模有望再扩大15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约与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相当。 即便各国或企业的愿景和预测并不相同,可观的数字都是确定无疑的。但工业互联网最具诱惑力的部分,或许并不只有单纯的数字。背后隐藏着的改写竞争格局的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动因。 消费互联网是最现实的教科书。互联网发源地美国,20年前未必能想到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能成为与谷歌和亚马逊一样的互联网巨头;一直走在全国经济前沿的上海,未必能想到曾被称为自家后花园的杭州,成为了互联网经济中最强劲的对手。 当互联网的触角由商业和消费领域触达更深层次的生产领域,新生的故事一定让人更加心潮澎湃。 从企业到产业再到城市,正在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青岛,书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创造未来的全新传奇。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