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企业有原罪,应该是源自创业者的初心。不可否认,几乎所有创业者的初心都是赚钱,但赚钱的方式有很多种。做好产品卖给客户赚钱,这是最基本的创业初心。若包装好企业卖个好价钱,那么这种初心就很难保证产品质量。 在股票及产业制度不完善时,包装企业上市与提高产品质量经常相悖。首先,大量的资金不会安排在产品质量及技术提升上,而是企业包装、营销推广、扩张规模。其次,创业者考虑的不是持续经营,而是短期套现。第三,产品质量永远排在出售企业套现之后。当然,忌惮于产品质量,大部分创业者会选择轻资产、短平快行业,而不是重资产及高科技行业。但是,轻资产并不代表着产品一定安全。 瑞幸是不是金融项目,主要看它是否愿意花钱进口好的咖啡豆,购买好的咖啡机,招聘好的咖啡师,用心做好一杯咖啡。产品做不好,一切都是假的。目前来看,瑞幸的咖啡品质,不具有竞争力。在补贴的作用下,具有性价比优势。若补贴消失、价格与麦当劳咖啡齐平,是否还有性价比优势呢?若不提价,瑞幸能否降低成本,保持低价位、高性价优势?所以,瑞幸规模再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它能否盈利。 还有一部分行业,其实是重资产运营,但也被短平快的方式收割。幼儿园、新能源电动汽车,这类的行业在短时期内无法看出质量,但时间越久,问题就会暴露越充分。创业者和资本之所以敢进入这些行业,是因为前期门槛低,他们期望短期内套现了结。 以幼儿园为例,现在幼儿园教育模式非常成熟,容易大规模复制,硬件建设可以通过资本扩张,能够快速获得家长及股民的信赖。但幼儿园的教学及软件设施则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扩张,孩子教育的结果又很难量化且短期呈现。或许等家长发现幼儿园教学水平不济时,幼儿园已上市套现走人,孩子也快幼儿园毕业了。如今政府一刀切将幼儿园的上市大门堵死,这相当于风投资金掉入坑里。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若要实现短期上市套现,最简单的办法是无限度地压低汽车成本,同时拿着国家补贴的同时,大规模补贴消费者,然后以地板价快速卖车,至于亏损面积、汽车质量以及后续服务则其次考虑。 一台普通的电动汽车组装已非常成熟,这些互联网造车公司像共享单车一样造车,不设厂、不建流水线,全部找代工厂制造。为了节省成本,电池可能选择短期性能好,但过几年巡航能力大幅度衰竭。如此,电池维护、汽车召回的成本大幅度上升,或质量问题频发,互联网造车公司上市套现后是否还有能力应对? 事实上,互联网汽车出现的电池爆炸事故已经屡见不鲜,汽车电池燃烧事件数量有上升趋势。目前这些信息被掌控互联网话语权的大佬们压制住。车企为了降低成本,扩张规模,对电芯品控不严、BMS设计要求太低,动力电池包的安全设计不足。汽车质量问题绝不是儿戏,互联网资本狂欢后,汽车质量隐患令人担忧。若以奔驰汽车的要求,审视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则令人毛骨悚然。 二、降维打击,冲击实体经济 互联网曾经改造实体,给实体老板带来一阵恐慌。今日互联网触角伸到哪儿,哪儿就会掀起一阵狂欢,“XX模式”立即风靡整个行业。瑞幸一年开出2000家店,19个月即上市,引来咖啡行业侧目,纷纷转发“瑞幸模式”。这到底是一种新模式,还是咖啡行业的焦虑? 金融资本对实体产业降维打击,原因是金融资本的简单粗暴,“野蛮人”的财大气粗。但是,把产品及服务持续做好才是实业发展之根本。 资本对实体经济的破坏力度或利好程度,取决于各产业监管制度。 产业监管制度,在中国还比较陌生。在1970年代之前,美国产业监管制度不完善,资本横行于各领域。当时,通用汽车等资本巨头将汽车安全事故完全归咎于驾驶者操作不当,这种观念渗透到美国民众之中。不过,一位名叫拉尔夫·纳德的年轻人,敢于向资本挑战,对汽车设计的安全缺陷提出极大的质疑。纳德的持续努力最终推动了国会立法,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缺陷汽车召回制度(1966年)。纳德也被誉为“汽车召回制度之父”。汽车召回制度出台后,汽车不能一卖了之,汽车还得负责到底,这为资本收割汽车产业构筑了极高的门槛。 中国的缺陷汽车召回制度还有很大的缺陷,国产车的召回比例、数量规模以及频率低到令人胆寒。如此大门敞开,资本自然来去自如,大举进攻新能源汽车。没有严格的汽车召回制度及监管,资本完全按照金融项目的玩法造车,汽车的质量和召回服务无法得到保障。 资本的短期狂欢,对原本领域的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他们有一些可能被资本浪潮淹没,成为资本泡沫的牺牲品。 创业者、企业主的主要工作是做跨期协调,他们通过组织人财物投资于未来,也承担着预期风险。如果资本大规模短期涌入,市场供给和价格立即扭曲,这时企业主容易发生误判,扩大生产,扩张规模。当资本突然退场,这些企业则面临资金链断裂、产能过剩等风险。 若实体产业制度完善,资本考虑收益及风险则不容易盲目进入某个行业,然后肆无忌惮地翻江倒海。实际上,完善的制度有利于实体,也有利于资本。去年,政府发布文件禁止幼教资本上市,这种一刀切的办法未必科学,但遏制了资本在这一教育民生领域狂欢。当然,真正要把教育搞好,需要有效的管理和开放的文化。 经过1970年代一系列的消费安全立法后,美国的主要产业均建立了完善的监管制度。1980年代后,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私募基金等金融资本崛起,但并未对实体产业造成破坏式冲击,相反这些金融资本推动了实体产业兴旺。美国的生物制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农药化工、农产品及育种等,都离不开金融资本。马斯克的特斯拉汽车以及SpaceX公司的“重型猎鹰”运载火箭,是金融资本与产业制度共同催生的产物。 三、助长投机,阻碍技术创新 产业制度固然重要,但真正要遏制资本的荒蛮,还得依靠金融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