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为什么体验做到极致的星巴克还被瑞幸降维打击?最重要的原因是欧美国家的股市和实体产业的制度非常健全。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美国各个行业基本上都形成了规范健全的制度体系。具体来说,瑞幸绝对不敢在美国这样疯狂扩张,因为如果咖啡质量没有控制好,一旦出现卫生安全事故,瑞幸将遭到重罚。 又如,美国有着严格的汽车召回制度。中国的互联网造车企业在美国很难生存,他们造出来的车并非一卖了之,还得对后续的安全及召回负责。 如此一来,美国的互联网创业者、实体企业创业者,都必须关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本身,而不是意味着追求市场规模和上市退出。虽然他们也采取金融模式,也上市套现,但是他们对产品质量,尤其是涉及到安全、健康的产品绝对不敢掉以轻心。 另外一个制度就是股票制度。美国的金融监管、退市机制及惩罚制度都非常严格,上市公司一般会比较珍惜上市的机会,即使退市不少也是选择主动回购。实体产业和股票市场的完善制度,降低了美国资本的荒蛮程度,逼迫创业者更加关注产品和技术,将资本与产品、市场与技术相对有效地结合起来。如此,金融才能真正服务于实体。 倘若股票制度和产业制度不完善,互联网金融资本假以服务实体之名,行收割实体经济之实。金融资本席卷实体产业,正常的产业经营被冲击,大量门店被挤压,市场供给失衡,商品价格扭曲,甚至连租房价格都被哄抬,一些实体制造商因误判而盲目扩张。 资本收割之后,留下的是实体产业的断壁残垣,以及被践踏的行业信誉。共享单车的狂欢,冲击了单车制造商,大量应收账款成为坏账,严重打击了实体制造。 三、假以自由之名,行垄断特权之实 互联网大佬还是小弟的年代,互联网企业备受质疑,创业者除了以技术攻城略地之外,也不忘实时带上一锅“鸡汤”,到处喂养实体企业。鸡汤的味道二十年未变,无外乎是自由、开放、共享、平等、协作、专注、极致。 在互联网攻占权力堡垒的年代,互联网企业化身为白马骑士,而当互联网坐拥十亿网民时,互联网企业开始放弃了“不作恶”的主张,垄断特权 “黄袍加身”。中国互联网企业最大的优势,不是技术,也不是运营,而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微信、支付宝、京东都享受了极致的人口红利。曾经以为淘宝是中国网民红利的极限,当50、60后用上智能手机之后,拼多多、抖音再次刷新人们对互联网产品的认知。 享受着庞大人口红利的互联网公司重运营,而轻技术。中国没有互联网公司愿意砸钱开发浏览器、操作系统。当然,开发这种产品存在重复造车之嫌,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深度也非常有限。投行及创业者会选择短平快项目,回避需要技术沉淀的领域。一个浏览器的研发费用过百亿;有百亿资金,投行会选择再造一个美团、拼多多、滴滴打车或其它。 与实体企业相比,互联网企业享受着各种假以资本服务于实体、支持技术创新的特权。以共享单车为例,实体租车店以及任何商贩,如果将车辆或摊位随意摆放,都将遭受罚款。为什么共享单车可以例外?政府理应对共享单车征收道路占用费,以及对满大街丢弃的单车予以罚款。如此共享单车还能如此疯狂收割实体租车店吗? 另,挪用押金行为已涉嫌违法,为何共享单车可有如此特权?若押金受严格管制,共享单车还能如此疯狂的扩张吗?还有,大规模补贴行为,在美国容易遭受反垄断调查。这就遏制了金融资本对实体企业的补贴打击。 如今资本狂欢后,满大街废铁无人问津,占用公共道路,使用公共资源为其擦屁股,以及众多人的押金无法退回,最后市民、股民、消费者以及实体经济被迫为资本狂欢买单。 又如假货问题。支持互联网平台卖假货的理由是,实体店也很多假货。但是沃尔玛、大润发以及万象城这些实体平台都不敢卖假货,而同是销售平台的电商却假货泛滥。这些平台以如此低廉的假货,大面积冲击实体零售。不可否认,互联网在实体零售方面有优势,但若不是公然售假则不可能有如此大的竞争优势。 作为全球第一大电商平台,亚马逊定然没有这么大的价格优势,主要问题不在于劳动力,而是假货。在美国,电商的成本优势与门店相差不大。所以,亚马逊在中国混不下去是正常的。但亚马逊在全球是一家出色的科技公司,绝非国内电商所能相提并论的。 有人提出,亚马逊的大数据技术,中国电商早已掌握,甚至大量用于“大数据杀熟”。“大数据杀熟”就是一种典型的垄断特权,假以高科技之名强势收割消费者。在美国,“大数据杀熟”属于第一级价格歧视,将遭受反托拉斯法严惩。很多年之前,亚马逊小试牛刀被发现后,立即以测试之名关闭,然后再也不敢公然“杀熟”。 一些互联网租房平台,大面积抢租房源,然后惜售哄抬房价,是否涉嫌金融资本、互联网平台恶意操纵租房市场价格,破坏底层的民生生活?我爱我家前副总裁胡景晖曾公开炮轰租房平台抢房,揭开裹挟互联网的资本的“野蛮”行径。互联网租房平台,是否在行使垄断特权?是否应接受监管? 3/ 三大危害 或许有人想把产品和企业做好,但是金融模式的是惯性势能极大,一旦上道,上市套现则成为了创业者的使命,而不是产品质量和持续盈利。重视短期,忽视长远;重视套现,忽视盈利;重视资本,忽视客户;总是营销,忽视产品,就成为了必然选择。 金融模式是一把利剑,用好了产业、资本兴旺;没用好,资本与产业都被收割。问题不在金融模式,也不再投行和创业者,而是金融及产业制度。 一、初心不正,难保产品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