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三板之后,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一波上市热潮。由于缺乏退市机制,大量资本寻觅项目,疯狂打包上市,造成股票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市场资金则严重不足,二级市场越来越低迷。吃相难看,抽干水分。 可能,最难理解的是,中国金融项目去美国上市,为什么美国股民敢当韭菜?这里有几个因素:一是美国股市采取注册制,上市容易,对创新公司包容性强。大量亏损中的金融项目,依然符合上市条件。 二是信息不对称,很多美国股民并不了解中国这种公司的实际情况。有些项目不能简单的定义为泡沫项目,它可能有泡沫的成分,但有转正的可能,这恰恰是资本市场喜欢的项目。投机,本是资本市场的重要部分。 三是一些股票认购商其实是中国公司或者美国投资公司的中国合伙人。他们接盘后,在上市公司的包装和规则下,想办法再卖给下家。 四是美股退市风险大,一些公司退市后很难再上市。但是,这种风险对美国公司威慑大,对中国项目没有多少约束力。公司一旦退市,无非就是改头换面,再制造一个“猫屎奶茶”,再战美股。 2/ 三大伪装 金融模式,已不是新模式,而是资本市场的老套路了。 美国的股票市场比我们更大,上市公司轮流坐庄,风险投资更繁荣,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疯狂、狂飙。美国没有千团大战,没有“五彩缤纷”的共享单车,没有补贴到连星巴克都着急的咖啡。相反,在美国、日本、欧洲,不少互联网、电商被实体企业击败。 中国金融项目,假以创新、实体、自由之名,行各种收割之实。实体的落后、规则的混沌、资本的荒蛮、时代的浮躁,成就了草莽时代的狂奔。 一、假以创新之名,行收割股民之实 这些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家、网红企业家掌握了绝对话语权,他们的“鸡汤”里夹带着各种新概念、新模式以及动人的故事。他们制造概念,贩卖焦虑,收割资本。这使得很多人误以为,互联网等于技术创新,误以为支付宝就是高科技,没有互联网的城市就是落后的城市,不上网的公司等于落后的公司。 瑞幸咖啡,被冠以“数据咖啡”、“互联网咖啡”、“咖啡新物种”等光环。其实,这模式太普通了。瑞幸号称用数据驱动,其实没有什么新鲜事,更不是高科技。我们可以看看,瑞幸的互联网咖啡、外卖咖啡,相对星巴克是否有优势。 瑞幸店小、偏僻,未必具备成本优势。更何况,关注一家店关键不是看每平方米的租赁价格,而是看每平米的营收。这个指标才能反应出瑞幸快取小店是否具备竞争优势。有一个数据可以透视问题: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的门店成本占门店营收的比例达63%,远远高于星巴克的36.4%。就目前来看,瑞幸最初设想的门店成本比星巴克更低的效果并未出现。相反,星巴克的门店成本要远远低于瑞幸。 这个问题出在哪里?主要在营收上,就是瑞幸快取小店表面上租赁成本更低,但是每平方米的营收(包括外卖)不如星巴克。瑞幸的毛利率比星巴克更低,单位面积的营收也更低,那么这种模式并不具有竞争力。所以,万变不离其宗,盈利是关键,而不是新概念。 为什么国外没有这么多新概念?中国互联网走的路,绝大多数都是美国走过的,绝大多数模式都是从硅谷复制的,不存在多少新模式、新概念。盒马鲜生这种超市,在日本、美国早已出现,甚至做得更加精细。接入盒马APP支付,也不是什么高科技。 这些年,多少金融项目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之名,打着新零售、新技术、新经济、共享经济、消费升级、大数据、生态系统等旗号,上市圈钱,收割股民。传统古老的租赁,披上互联网的外衣,就成了共享经济。一家普通的零售店,接入支付宝支付,就成了新零售。互联网外衣的连锁店接入门店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系统,就成了高科技公司。 而真正的黑科技,大数据、供应链系统、ERP系统,中国互联网企业与亚马逊、沃尔玛、Oracle则相去甚远。为什么中国的电商只是一家电商公司,而亚马逊却是一家科技公司?因为亚马逊的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及物流系统都是非常领先的。而中国的公司则更擅长商业营销及举办各种购物街。 由于信息不对称,广大网民很难对技术进行识别,一些金融项目假以技术创新之名,股民也容易信以为真。再加上,互联网大佬掌握着话语权,很多反对的声音被水军淹没,资本、媒体一拥而上,浪花泛起。 二、假以实体之名,行打击实体之实 互联网势力之所以能够掀起这么大的浪,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实体产业整体太落后。前些年,互联网大佬总是以先知的姿态俯视实体企业老板。互联网创业者讲互联网精神,讲工匠精神,讲情怀,似乎这些都是互联网发明的。 香港的美食、日本的精密制造、法国的奢饰品,都装着满满的工匠精神和各种情怀。讽刺的是,工匠精神、创业情怀,在中国却只是金融项目的把戏,而不是内核。 中国实体产业确实不如欧美国家成熟,在大多数行业,都存在体验、服务、管理、资本等诸多问题。互联网创业者就抓住实体产业的弱点,然后凭借庞大的金融资本,对实体企业形成降维打击。假如实体企业一年只能开30家店,但互联网创业者可以开出3000家。实体企业追求盈利,互联网创业者大规模补贴图谋抢占市场。 美国、日本的实体企业为什么不会被补贴降维打击?美国、日本的实体商店体验服务做得很好,金融模式如果不深挖产品和服务质量,仅依靠门店扩张很难将其击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