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在在线教育赛道里折戟沉沙的玩家大概很难预料到,仅仅几年过去,在线教育就会重新站上风口,并且在疫情的催化之下,提速前进。 自移动互联网兴起以来,创投力量们就从未停止过对在线教育未来的探索,原因不难理解:教育是刚需,而只要互联网能够助力教育实现在线化、规模化,行业集中度会得到极大提高,这意味着一个价值千亿美金的赛道。 更重要的是,在线教育的模式一旦走通,将极大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问题,也就是说,在线教育不但商业前景可观,社会价值同样巨大——能将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高度统一的行业,委实不多,因此,在线教育自然受人追捧。 过去几年,在线教育玩家们凭借潜心打磨的产品,从低谷中走出,并逐渐重回风口。疫情之下,在线教育提速起飞,但高速发展也让一些问题被放大暴露。 随着各大教育机构暑期大战打响,家长群中最常讨论的话题变成了哪个平台的网课效果最好。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家长对此的态度尤为谨慎,而在暑期将至,疫情仍未彻底结束的档口,在线教育大概率仍会成为主流选择。 在纷繁复杂的选择面前,挑选一个教学效果最好的平台成为许多家长的刚需,当下,已经有不少专门做在线课程测评的团队,对课程做细致的拆分对比。 课程测评团队的存在,反映出的是在线教育教学产品设计各异、良莠不齐的现状。从需求层面回归商业化侧来看,在大量需求涌入的同时,行业更加透明化,基于课程质量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因此,面对热潮,从业者更应冷静对待:行业远未到可以举杯庆功的时候,疫情红利期后是紧随而来的排位赛,用户对教育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决定了这个行业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也意味着残酷的优胜劣汰。 在新的发展趋势下,在线教育玩家们想在牌局上留到最后,到底该拼什么? 个性化与标准化的矛盾 在一众互联网细分赛道中,在线教育是一个颇为特别的存在:首先,在线教育的本质仍是服务教研教学;而这同时决定了在线教育对互联网产品技术能力的要求只会更高。 结合教育和在线两大关键元素,可以将在线教育的竞争维度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获客; 流量转化; 教研教学水平(即产品竞争力); 规模化能力。 有用户、能付费,一个互联网产品才能正常运转并实现良性循环、扩大规模,因此获客和流量转化的重要性无需赘述。而获客、流量转化的背后实际考验的是平台的产品竞争力,于在线教育行业而言,这一产品竞争力的核心就是教研教学水平。 也就是说,对于在线教育行业而言,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家长的认可,实现获客与流量转化,最终考验的仍然是教研教学能力。 教研教学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平台必须围绕教育钻研、打磨、长期沉淀。回顾在线教育从资本宠儿到泡沫磨灭,再到现在重新成为大热风口的过程,起起落落的背后本质,就是对教育本身的忽视与回归。 2014年时,随着YY推出100教育,用互联网颠覆传统教育行业的呼声高涨,一年内超44亿人民币的资本涌入赛道,但却始终没有一家成功破局的企业出现。仅在一年后,100教育高管动荡、营收令人失望,“小龙女”龚海燕先后三次创业接连失败,资本随之退潮。 在此后的蛰伏期,在线教育机构耐心打磨产品,网易有道、猿辅导、VIPKID等优质平台涌现,在线教育找到了“慢发展的教育”与“快发展的互联网”之间的微妙平衡,实现良性循环。2019年,在线教育在市场惊讶的眼光中开启了高举高打的竞争期,而在今年年初遭遇突如其来的疫情后,意外进入更加高速的发展阶段,乘势起飞。 过去几年资本密集涌入在线教育头部玩家的表现,已经侧面说明行业模式基本走通,也正因如此,此前行业讨论的重点始终围绕加大市场投入、获客。 但困扰行业发展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其中,教研教学水平、线上教学效果依然是全行业大力投入的重点,这两个挑战是否能够得到化解,最终关乎的是行业能否突破规模化瓶颈的问题。 线上场景中,可以通过提升每一堂课容纳的学生数量,来优化盈利模型,但大班教学势必会削弱教学效果;一对一课程或小班教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又对企业造成了盈利压力。网易有道CEO周枫将这一问题归纳为个性化学习和标准化教学的张力。 在行业跃迁的过程中,双师制是一大进步:主讲老师直播授课,辅导老师督学、答疑的模式,帮助行业克服了名师存在的局限,放大了名师的辐射范围,同时提升了在线教育的教学水平。 然而尽管有进步,双师制依旧无法有效解决个性化学习与标准化教学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辅导老师的辅导能力存在局限; 另一方面,无论课上课下,只依靠老师个人能力,在大班环境中依旧很难落实因材施教。 对于这个矛盾,行业当前的主流解决办法是继续在人力上下功夫,即配置更多的辅导老师,但这又落回了行业最初的矛盾点上:提高教师配置比例后,在线教育的规模化优势被压缩,机构盈利能力承压。换句话说,双师制解决了行业的规模化问题,但双师制依然存在规模化瓶颈。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而言,线上线下学习的最大区别在于,远程教育所体现出的弱场景感与弱监督性,教师数量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强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但无法根本消除“远程”带来的影响,也就无法保证教学效果。 在优化教育模式这条路上遇到瓶颈后,行业玩家们将目光投向了技术侧:无论是从商业角度还是教育角度出发,要保证在线学习的效果,根本要义仍旧是研发、打磨出适合在线学习的课程产品,消弭线上线下的差距。 围绕这一核心,目前的在线教育玩家正在进行竞备赛。 外显上,各在线教育机构的战略仍旧聚焦在名师、流量、品牌层面。名师和流量是在线教育机构长久以来的争夺重点,前者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后者为获客提供基础。 今年,在线教育机构的战争在品牌层面也打响了。4月份,网易有道精品课和作业帮先后宣布签约郎平及中国女排做代言人,一个签冠军教练,一个签冠军球队,在品宣层面争锋相对,也标志着在线教育竞争的白热化。 但核心层面,各家机构实质上都在修炼内功,打磨教研教学能力。具体来看,主要玩家们发力方向存在细微差异: 有道精品课的重点放在了课堂上,从现有双师模式上升级,增加智能化的机器辅助互动环节,打造名师互动大班。 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在2019年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好未来的AI双师课堂,已经能够做到“千班千面”。今年5月份,好未来还任命了新任CTO田密,侧面表现出,好未来的发力方向是线上教育的基础设施的升级。 作业帮表示其形成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精准教育”的模式,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和学习能力建模,了解学生学力和学业差异,从而为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服务。 猿辅导创始李勇则在2017年时透露:“其实你要获得规模化的利润是不难的。就看你要为未来投入多少。如果说大家不考虑未来的话,不考虑扩大规模,或者不考虑技术的投入,确实还是容易的。” 各家方向存在细微差别,但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教研教学能力,已成为在线教育行业的共识。 从加码技术的共识可以看出,在表层的品牌、获客大战背后,行业竞争实质上已经进入深水区,这意味着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难度升级,将尤为考验各家的产品技术能力。 而谁能在新的竞争阶段突破现有局限,谁就将定义行业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用技术打磨教育可行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