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西部基层学校在线教育观察 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的特殊情况下,全国1.8亿中小学生开始大规模在线学习。非常时期的特殊课堂,一张小小的屏幕承载起了传道授业的大任。 “史无前例、世无前例”“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具有革命性意义”。5月中旬,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评价这场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验。同时,吕玉刚表示,这场实验也暴露出网络运行保障能力还存在不足、体系化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以及线上教育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不足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西部地区面临的在线教育问题更为突出。4月下旬,中国教育科学院发布名为《“停课不停学”的中国经验和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六点启示》的报告。在分析了近18万名教师、180万名家长的调查问卷后,报告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地域变量来看,此次西部地区在线教育在几乎所有数据指标上都落在后面;西部学生每天在线学习的时间也显著短于中、东部地区的学生;经由在线教育而凸显出的“数字鸿沟”不可回避。
如何补齐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短板,让信息技术成为西部地区在教育教学中融合应用的“可靠路径”?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西部地区的部分师生,试图寻找西部地区在线教育“大考”的答卷。 基础保障参差不齐 甘肃省陇南市一所乡村初级中学返校复学后,全校老师一起加班加点,带学生重新学习此前40多天的线上课程。“我们学校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较好掌握线上教学的内容。”该校教师宋果说,这些学生大都学习基础较好、态度端正、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一所乡镇初中任教的英语教师张华有着类似的感受。在他所带的班级中,网上教学效果可谓喜忧参半。“学习习惯好、家庭教育跟得上的,知识点基本都能掌握;而那些自觉性不强、家里没人指导的,效果确实不行”。 除了主观因素,在广大西部农村,上网设备、网络信号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在线教育的质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4.96亿,其中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59.8%。 张华所在的学校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来自农村,在网上授课期间,他经常会遇到部分学生因为网络信号不畅通而影响上课的情况。“不像城里,很多农村孩子家中没有宽带,为了短期上课订购流量包,再加上一些偏远农村信号不好,手机通信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张华说。 初三学生李悦(化名)是宋果所在学校的学生。李悦还记得,上网课的第一天,两个毕业班有74人,上线的只有60人左右。“为了支持自己上课,妈妈特意开通了无限流量套餐,解决了网络问题。”李悦说,班里还是有人因为网络未覆盖、带宽流量费用负担等,经常会处于“脱网”“半脱网”状态。 在线教育离不开手机、电脑,一时间,这些电子设备成为刚需。来自甘肃省徽县的高二女孩王鑫源(化名)和读小学一年级的妹妹王鑫鑫(化名)需要同时上网课,但在父母复工后,家里能上网课的设备只有一部旧手机和一台表姐借给她们的平板电脑。 父母都是工人,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两姊妹没有强行要求添置新设备,但为了争夺平板电脑的使用权,两人不免发生争吵。最终,王鑫源以自己学业负担重、笔记多,手机太小看不清楚屏幕为由,赢得了胜利。作为补偿,妈妈为妹妹添置了一套新衣服。然而,当父母离家上班后,“人小鬼大”的妹妹还是会不时打断姐姐的“网课”时光,网课中也常常出现各种状况。 就职于秦巴山区一所乡村小学,26岁的刘昵娜担任该校一年级、四年级的语文教师。对于网课期间学生的设备使用情况,她也有自己的观察。“更多的孩子不具备用电脑、平板(电脑)上课的条件,甚至拿来上课的手机都是爷爷奶奶的老年机。”她说。 刘昵娜发现,有的孩子不能准时进入课堂,上课后也不时掉线,还有人会经常旷课,后台上传的作业更是像素偏低。“网络和设备的制约是看得见的,家庭条件差一些的,各种状况就多。”她说。 “春耕期间,在家长外出务农时,使用家长手机学习的孩子在线学习就受影响,想学习的孩子只能付出更大的努力。”甘肃省平凉市90后中职教师高一轩(化名)说,自己所在的班级很多孩子并没有自己的手机,加上农村学生对网络缺乏认识,在使用网络资源时不能合理有效获取资源,导致线上学习效率普遍较低。 近期,基于对陕西省6所城市农村中小学整群抽样,以及全国其他省份中小学生的随机抽样,西安交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关于《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调查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 “相较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网课开设率要低10%。农村学生因网络、学习设备、家庭环境嘈杂等原因造成网课学习受阻的比例,均高于城市学生。”这项调研通过1.2万余份调查样本的分析,得出了上述结论。 该调研数据还显示,作为网课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城市学生电脑的拥有率为90.38%,农村学生的电脑拥有率为37.06%,“这样的资源分配不均衡,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 任职于西海固一处边远乡村教学点的语文老师顾小曼(化名)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考虑到农村及边远贫困地区无网络或网速慢的一些突出问题,她所在地区并没有要求全部教师参与直播上课,也没有强行要求学生每天上网“打卡”,尽可能不因为上网课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 此时,电视上开设的“空中课堂”成为一种有效补充,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按照课表收看电视,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 “低监督下”学习自主性不足 如果说基础保障不力是在农村和小城镇开展在线教育的“先天缺陷”,那么,对比在校教育,学习氛围差、学生专注程度低、师生信息化素养有待提升,则是西部基层开展在线教育的明显短板。 作为一名基层中职学校的班主任,高一轩以钉钉为主要授课软件进行线上教学。为确保在线教育顺利进行,他还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包括在班级QQ群中核实学生与家长的联系方式、通过家校电话通讯录导入班级学生、通知学生及时入群确保一个不掉队。 但在直播过程中,高一轩的感受仍然要比平时在课堂亲自上课更加费力,“直播课堂犹如自言自语,虽然老师在课堂会点名互动,但师生之间并不能获得最直观的表现反馈。学生在直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而反馈环节研讨问题的效率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