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工厂到收股权《英才》:过去几年国家层面的供给侧改革一直在推进中,你认为这些政策未来会如何演进?宋志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3年多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钢铁、煤炭行业“十三五”去产能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一大批“僵尸企业”出清。从水泥行业来说,国家出台了国办34号文,相关部门出台了错峰生产政策,在行业协会的促进下,在大企业的引领下,在众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水泥行业通过错峰生产、淘汰落后、环保治理、行业自律等手段,顺利走出低谷,实现稳健发展。2016年以来,水泥行业利润稳步提升,2018年超过1500亿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改革不动摇,提升产业链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 《英才》:整合兼并都伴随着杠杆的放大,对于企业来说,降杠杆的过程是怎样的?需要企业做出哪些改变?宋志平:正如你所说,整合兼并伴随着杠杆的放大。中国建材集团曾是个资不抵债、年收入只有20亿元的草根央企,这些年靠资本运营和联合重组发展壮大起来,但也形成了杠杆偏高的问题。例如,重组南方水泥和西南水泥时,分别遭遇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回A股时又赶上国内IPO关闸。但做事情要抓主要矛盾,机遇不等人。阿拉伯人说“不能花没有到手的钱”,而我们的重组就相当于花了没有到手的钱——用贷款的方式解决了重组的资金需求。去年,中国建材集团业务经营的净现金流有585亿元,具备良好的银行负债本息偿付能力,所以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也快速下降,这恰恰是这种联合重组的大企业的发展规律。在经历了重组整合中小企业后,中国建材不断创新区域整合模式,投资入股海创、亚泰等7家大型水泥上市公司,实现了从收工厂到收股权、从与中小企业产业融合到与大企业资本融合的转变。近年来,我们在国资委指导下进行了有效压减,企业层级由七级减为四级,减少法人户数470户,资产负债率下降了12个百分点,正是这些压减,使得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快速増长,在国资委央企业绩考核中连续获评A级。 盈利要合理《英才》:2019年有一些企业因为产品提价过快导致企业增长放缓,水泥行业是否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宋志平:水泥价格的回升与你提到的这些企业情况不太一样。水泥这个产业很特殊,改革开放以来,水泥的价格就基本没涨过,而煤炭、钢铁的价格翻了好几番。二三十年前,水泥价格是煤炭的两倍,现在煤炭价格是水泥的两倍;全世界水泥和钢铁的比价都是1:3,在中国则是1:1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消费国,但也是世界水泥大国中价格较低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泥价格基本都是100美元以上,而中国还远不到100美元。而且水泥行业长期以超低的利润供应建筑,我国的房地产价格涨了这么多,而房地产中每平方米中水泥的成本才60元左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虽然水泥用量在不停地增加,但因为供应量一直比用量增加得还快,这就使得水泥的价格非常低,企业还一直打价格战。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行业协会的协调下,这两年水泥行业加强自律竞合,用高技术、高质量、高服务服务建设,促进了水泥价格理性回归,这也是正常的。另外,现在水泥成本记入的只是历史成本,没有考虑环保、资源、减量等成本,未来水泥行业淘汰过剩产能、去产能任务艰巨,企业的环保投入将继续加大,如果水泥行业要可持续发展,承受的成本就要用合理的价格来支撑。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企业自身来看,企业要盈利,但要合理和适度,这对企业的短期和长远发展都是有益的,也保障了消费者能得到高质量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中国建材的水泥平均毛利率也只有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5%左右的毛利率水平,这正是考虑到了在保证企业的合理利润的同时,还要充分保障客户的利益。 《英才》:你还任职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你认为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如何?宋志平:我国资本市场到现在也只有29年的时间,时间并不长,而美国发展了270年的时间。到7月31日,我国上市公司有3665家,总市值为58万亿,仅次于美国。如果没有这么多家的上市公司,也就没有今天中国的经济基本面,应该看到上市公司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这些年如果没有这么多上市公司的努力,我们的经济也没有今天这样的基础。上市公司不仅是经济的支柱力量,企业通过上市转变成公众公司,也提高了公司治理水平,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一大批上市公司引入现代化的治理,也为我们的国际竞争提供了支撑。现在“一带一路”的骨干企业大多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也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发挥了引领作用。上市公司是经济的压仓石、定盘星,是所有企业中的优等生,我觉得这些评价都是非常中肯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上还有待提高。资本市场取决于经济的基本面和上市公司的质量,因此,要想有健康良好的资本市场必须有良好质量的上市公司群体做支撑。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在规范治理方面还有差距,整体经济效益也有待提高,尤其是个别上市公司还出现了重大违规问题,给上市公司群体带来了不良影响。根据中央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有关要求,证监会易会满主席对上市公司提出了“四个敬畏"和“四条底线"的要求,我出任上市协会会长到现在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但我已召开了多次会议,也对不少上市公司董监高进行了旨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培训,我还找了多个上市公司董事长进行深入交谈,我相信,经过上下共同努力,我国上市公司质量会有实质性提高。 企业家不长青而企业长青 文|宋志平 《经营方略》(升级版)终于出版了,这也是同一书名的第三个版本。前两个版本分别是2013年由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2016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而这一个版本则是我在国企工作40年之际再次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三个版本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之处就是书中思考均来自我的工作实践和思考,更准确地说,是来自我在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两家央企的实践。不同之处是,第一版的内容多一些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第二版增加了一些国企改革的内容,这次出版又收入了两材重组后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新内容。近些年,我陆续出版了几本书,其中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就是《经营方略》,读者们反响也不错,中信出版社还颁给我“年度优秀作者奖”。半年前,北京大学何志毅教授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肯定了《经营方略》这本书的作用。何教授鼓励我再出一个升级版,他认为这本书对年轻的企业经营者很受用。他的话让我很受触动,2019年春天我便着手重新写这本书。这些年,我一边在企业工作,一边思考和写作,常受邀去北京大学等一些高校讲课,我也是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连续三届的委员,从企业经营管理中进行归纳和总结,我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我自身的责任。老领导陈清泰同志曾对我说,企业家要把经营企业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学习借鉴,不然,一代一代管理者只能从零做起。他的话让我很受鼓舞。记住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企业家不长青而企业长青。我们这一代企业人要传给后来者的不只是好的企业,还有我们这些年来的经验和教训,要让他们知道当年的探索和过往的路途,为他们标上路标和指示牌。因此,作为一名长年在大企业工作的领导人,我非常愿意把自己经营企业的经验总结,毫不保留地告诉年轻一代。做企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管理的本质是实践,企业家的本质是对管理的领悟、归纳和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它用文摘的方式再现了我40年间面对时代、行业、企业问题时的所思所想,忠实地记录了我在历史进程中的点滴积累,有点儿像我的一本经营手记或者说是一本解答企业难题的习题集。在编辑过程中,这些与时代发展和企业成长相伴而生的思想脉络、心得体会,力求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实,书里有些内容,今天的我已经很难写出来了,这也是本书的珍贵之处。当然,企业经营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我的企业实践和思考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也不可能完全回答大家遇到的所有问题。但我想,如果本书能对大家的经营工作提供一些技术性支持,或给大家的经营体会做些旁证、有所启迪,哪怕能引起一些反向思考,进而丰富大家在企业经营中的心得,也是非常值得了。本书书名由我国管理泰斗袁宝华题写,他在看过《经营方略》第一版后给了我很多鼓励,并向看望他的企业领导热忱推荐了那本书。这些年,袁老曾几次为我的书题字,见字如面,每次看到他那苍劲工整的毛笔字,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他殷殷期许的目光。没想到,2019年5月却传来了老人家病逝的噩耗。袁老是德高望重的师者,也是企业家的贴心人,他对中国新型建材事业的发展、中国建材集团的崛起以及我个人的成长都给予了悉心关怀和亲切指引。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袁老走了,他留给我的是永远的怀念和一生的追随,想到他的点点滴滴,我更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本书的内容较多,中国建材集团董事会办公室年轻人花了大量时间进行整理,中信出版社的编辑们也进行认真核校,他们一流的工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最后,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朋友们表达我真诚的谢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