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LCD玻璃基板是电子信息显示产业的关键战略材料,我国此前产量非常有限。特别是供应大尺寸液晶电视所需要的8.5代产品,在此之前无法实现自主生产。项目量产之后,我国将成为美国、日本之外,全球极少数掌握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技术的国家之一。 宋志平介绍,针对TFT-LCD玻璃基板,中国建材已经深入研发了十年。除此之外,还在铜铟镓硒、碲化镉太阳能薄膜方面进行了八年左右的研发投入,碳纤维已经做了十年以上。 这些产品要么刚刚投入量产,要么刚刚实现盈利,与水泥等传统强项相比,利润还不在一个体量上。“新材料产业的培育有重大战略意义,我们要有耐心、有定力,现在能做到不亏损,我就很高兴了。”宋志平笑道。 对于大多数企业,特别是资本实力比较弱的民营企业来说,在此类重要材料上的长时间、大规模投入上往往捉襟见肘。 但中国建材集团在这方面就会有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成熟的水泥业务,可以给烧钱的新业务以足够的资本支持,甚至不需要去寻求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 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把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光电材料、复合材料、膜材料、石墨材料、工业陶瓷、人工晶体等六大新材料业务,不少技术是从全球范围内整合而来,充分发挥了中国建材兼容并蓄的强大整合能力。 随着科创板的正式推出,宋志平开始考虑更早地让中国建材集团旗下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相融合,改变以前在实现良好盈利之后再将其推到资本市场中的惯例。 “我们有非常优质的创新业务,随着资本市场更加市场化、国际化,我们培育的技术也将和资本市场更迅速地结合起来。”宋志平表示。 全球整合技术 一直在搞自主技术研发的宋志平,并没有“闭门造车”,而是通过在全球获取技术能力来为企业打开成长空间。 中国建材集团坚持全球采购,从日本丰田手中买织布机,从西门子手里买控制系统,甚至连自己最擅长的水泥制造装备,也会从法国、德国、丹麦、日本的友商那里购买一些。 除此之外,中国建材集团还在全世界范围内和其他企业合作扩展市场,联合第三方开发,在非洲与施耐德合作,在亚洲则是与三菱合作。 在贸易摩擦和“逆全球化”的影响下,很多企业的领导人都对国际业务、对外合作更加慎重,但宋志平并没有因此延缓与外部的合作。 他告诉《英才》记者,在中美贸易摩擦最“热闹”的一年,反而是他出国考察、洽谈最多的一年。 在美国麻省理工、法国、德国、以色列和日本,宋志平一直在不断地参观、研究和学习,他称之为“创新之路”,学习别人的创新与技术。 正是由于中国庞大的市场容量,跨国公司始终坚持在中国投入,始终寻求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包括技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易。 中国建材集团有不少重要的技术都是通过收购海外技术实现的。在宋志平看来,技术合作与交易是对外合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称不上是什么“敏感话题”。 这是因为技术本身也是商品,而只要是商品,就必须寻求流动,并且在流动中达到其价值的最大化。 在宋志平眼中,技术的交易就是这样顺理成章。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在北新建材(000786)(000786.SZ)担任董事长的时候,就和多个国家接洽,希望购买矿棉吸声板的技术,包括美国和日本的企业。 宋志平告诉那家日本企业的高层,这项技术“可以从你们手里买,也可以不从你们手里买,因为这并非是日本企业独有的技术,你不卖,我就去法国企业那里买,法国企业还不卖,我就去找美国同行,总有一家会卖给我。”最终日本企业将技术卖给北新建材。 技术本身虽然具有壁垒效应,但也处在不断地升级变化当中。所以其体现出了被保护的重要性,也有其商品的一面,会寻求被交易。因为一旦技术完成了更新换代,那么原本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能给所有者带来利益的最大化。 “你在接触西方大公司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他们都愿意卖技术。除非有些政府有格外的限制,企业是反对限制的。”宋志平告诉《英才》记者。 不存在国进民退 通过一系列收购整合,中国建材集团在不断成长。 中国建材集团由此培养出了强大的整合能力。宋志平认为,这种整合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 仅仅用现金、股权进行收购,是远远不够的。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中国有大量上市公司、民营企业集团进行了各种类型的收购,最终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贪多嚼不烂。” 宋志平看到,“很多企业收购之前,自己做一家中小型规模的企业还不错,但是收购之后往往消化不良。” “并购是企业重要的成长方式,但只懂并购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后面的整合,如果不具备整合能力,就尽量不要去并购。”宋志平对《英才》记者表示,整合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企业文化的融合。 很多企业的情况是,原本应该是好文化去整合同化坏文化,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好文化被坏文化影响了。 宋志平认为,这是因为坏文化往往更具有侵略性,最终的结果就是坏孩子影响了好孩子,企业的整合也就失败了。 过去两年的时间里,因为并购整合等多种原因,有不少民营企业陷入困境,最终被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收购,一度造成了社会上“国进民退”的质疑。 所谓的“国进民退”,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被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但因为这是一种表现形式相对激烈的所有制融合,最终体现出在话语权上的冲突。 “很多民企觉得有央企进来以后很强势,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从民企来看,不是说民企的决策就一定全部都是正确的。”宋志平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