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实的策略看上去则可能略有不同,李宁总结的“人有我好,人无我有”。即是在大适应症上布局的同时,君实目前在黑色素瘤、鼻咽癌、尿路上皮癌上处在国内领先的身位,对于一些O药K药数据都不好的适应症如一线肝癌、一线胃癌上尝试创新设计以在特定人群当中拿到适应症。
持续创新,放眼海外
今年医药界最受关注的事情之一便是医保目录调整,尤其是对PD-1的谈判前景外界揣测颇多,有谈判资格的4家无论谁最终失败都会是对企业沉重的打击,而未能拿到“入场证”的百济神州也同样被人频频提起。
对此吴清漪认为,目前医保虽然更加中央化,但在地方的大病保险、商保上依然存在机会,甚至可能会有其他的新生事物。不过,随着医保目录调整的逐步动态化,百济神州或许不久就会等到属于自己的谈判机会。
密切观望、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也是今年未能入围医保谈判的创新药企的主要心态。
而笔者获悉,今年国家医保局对谈判品种的谈判态度相当开放,“医保局欢迎各家企业提出各种创新的方案”,有业内人士透露。
虽然在谈到创新药企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时,多家创新药企掌门人几乎给出了一样的答案——持续创新。但在发展模式上几家头部创新药企已经显露出了各自鲜明的特色。
如君实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同时达成了大量的外部联合治疗合作项目,李宁称之为“合纵连横”,目前君实的合作在20个左右,数量上远超同类企业。他认为,这样一是有可能在联合治疗上有所突破,而从市场角度上如果联合治疗成功了,双方在销售上也可达到相互帮助。不过这些成果可能要在两三年后才会显现。
而信达则表现得似乎更加积极主动,伴随着研发管线从肿瘤、风湿免疫跨到慢病,信达也在一次一次的提升着自己生产基地的规划产能。
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吴晓滨博士则反复强调全球化战略与国际市场,百济神州本身也是国内第一家在海外与中国同步开展临床试验的创新药企。吴晓滨表示虽然中国创新药的正在崛起,但创新需要大量投入,也需要赢得更加广阔的市场与回报。因此中国的创新药企不仅要在中国市场上实现价值,也要在国际市场上有所斩获,才能实现可持续研发创新。
在他看来,研发、商业化、人才与业务布局、战略合作,以及资本的全球化是创新药企国际化战略的几大关键要素。
海外市场同样未被其他创新企业所轻视,不过外部合作依然是主流选择。今年9月,复宏汉霖便将HLX10首个单药疗法及两项联合疗法在东南亚地区的权益许可给印尼制药企业KG Bio,而据悉君实也即将达成一项海外权益合作,信达更是早已与礼来结成战略联盟。
如今创新药企的下半场已经开始,或许要等3-5年后这场大潮才会分化的更加明显,甚至如汪来所言,3-5年后创新药企间的兼并或将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