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厦门

旗下栏目: 福州 厦门 泉州 莆田 宁德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我们共同的70年】“读报多年,我们一家与日报共同成长”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0-27
摘要:“大家快请进,你们日报记者不是第一次到我这里了,上次你们组织的博饼活动,我这里就是一站

  日报让我们经营的灌口小吃声名远播

  ●出镜人

  读者周宝在,53岁,个体户,报龄32年。

  ●家庭住址

  厦门市集美区凤山庙路257号

  ●声音

  祝《厦门日报》越办越好,记录历史,让大家读到更多有价值的故事!

  周宝在(左二)拿出珍藏了二十几年的《厦门日报》,和年轻的记者一起阅读。(蔡茂祥摄)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 记者 黄语晴 见习记者 黄琬钧)“好香!”10月24日,厦门日报社副总编辑汪金铭代表报社拜访铁杆读者、灌口周宝珍卤味店经营者周宝在,还未踏进店铺,浓浓的卤鸭香味便扑面而来。走进店铺后的茶间,一份份《厦门日报》就叠放在茶桌边。“感谢您对《厦门日报》这么多年的支持!”汪金铭把《厦门日报》铁杆读者留念摆件、《厦门日报》创刊号真丝挂轴等珍贵礼物送到周宝在手中,表示诚挚谢意。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家的卤味生意刚刚起步。”寒暄过后,周宝在拿出家中收藏的几张上世纪80年代的《厦门日报》,与汪金铭一行人分享起自家三代人与《厦门日报》的缘分——改革开放后,周宝在的父亲周马瑶在灌口老市场经营卤味摊,为关注经济形势、政策动态,周马瑶订阅了《厦门日报》,这个传统延续至今已有32年,影响了三代人。

  在父亲影响下,周宝在自小就天天看《厦门日报》,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每天上午6点左右,店门外传来摩托车声响,他就知道《厦门日报》来了,“以前报纸送到家里,我们兄妹几个都争相传阅。”如果《厦门日报》报道了卤味店,送报员大老远就喊:“周老板,今天有你的报道!”周宝在的儿子周安定也读报,关注经济新闻和讲述老物件、老照片的怀旧故事,还收藏了许多古籍、医书。

  “灌口周宝珍卤味能有今天的名气,跟《厦门日报》密不可分。”周宝在说,从2001年到2011年,“灌口”商标权的争夺轰动全城,而《厦门日报》全程跟踪报道了这一大事件——2001年10月,周宝珍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申请注册“灌口”商标,消息发布后,有人提出“灌口”品牌的无形资产应属全镇人共有,不应由一家独享。2011年年底,灌口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正式拿到“灌口”商标注册证,并将这一商标无偿授权给辖区内的经营者使用。周宝在与妹妹周宝珍协商后,将“灌口卤味”这一店名改为“灌口周宝珍卤味店”。

  “商标注册失败,有人调侃我‘煮熟的鸭子飞了’,但我觉得恰恰相反。”回忆起商标权之争,周宝在笑谈,十年来,《厦门日报》对该事件的跟进报道和宣传,让他们更加懂得维护商标,维护品牌,也实实在在帮他们的卤味店打响了知名度,使灌口小吃声名远播。自此,许多读者慕名而来。“不少岛内外居民、外地人看到报道,就驱车来试吃我们的卤味,一吃就喜欢上了。”周宝在说,卤味店原本一天能卖出七十羽鸭子,后来每天平均能卖一百多羽。

  闲谈中,周宝在的儿子周安定热情地端上一盘卤鸭,邀请汪金铭一行人尝尝:“来,试一试我们的手艺。”周宝在介绍,被《厦门日报》报道后,他们的连锁店迅速扩张,目前分店已达到160多家,还开到了香港和新加坡、马来西亚。《厦门日报》陪伴了周宝在一家三代人,助力卤味店发展腾飞。“三代人、近40年,《厦门日报》和你们很有缘分!祝你们的生意能走向全国、全世界!”汪金铭代表报社送上祝福,并热情邀请周宝在一家参加今年的读者节。

  读报让全家形成爱学习求上进的家风

  ●出镜家庭

  读者谢章璇,81岁,报龄23年,原厦门市轻工业局退休干部;妻子,周月英,77岁。

  ●家庭住址

  厦门市思明区莲前西路2号莲富大厦

  ●声音

  祝《厦门日报》蒸蒸日上,给厦门人民带来更多的幸福和智慧。

  谢章璇手捧铁杆读者留念摆件与妻子周月英一起对记者述说对日报的钟爱。 (蔡茂祥摄)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  记者 黄语晴 见习记者 黄琬钧)“谢老是《厦门日报》的忠实读者,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10月24日下午,厦门日报社副总编辑汪金铭代表报社,为铁杆读者谢章璇送去最真挚的感谢。当他将写有“感谢您的爱”字样的《厦门日报》铁杆读者留念摆件递到谢章璇手中时,这位报龄23年的老读者爱不释手,激动地说:“这是宝贵的留念!”

  一坐下,谢章璇便招呼大家喝茶,于茶香间,将他与《厦门日报》的情缘娓娓道来。谢章璇是安溪人,1956年,18岁的谢章璇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1军93师炮团的一员,扎根厦门。1996年,他从厦门市轻工业局退休后,开始订报。过去长年的炮兵生涯让他听力受损,报纸是他为数不多的获取外界资讯的渠道。

  “我最喜欢看社会新闻。”谢章璇说,每天早上9点,是他雷打不动的读报时间。当汪金铭提到《厦门日报》“心中有党性,眼中有百姓”的办报理念时,谢章璇连连点头赞同,“《厦门日报》一向为老百姓发声,注重民生新闻。”

  通过读报,谢章璇见证了厦门城市建设的每一步发展。厦门BRT、地铁1号线正式运营的消息,谢章璇都是从《厦门日报》里看到的。他与老伴第一时间去体验了全程,十分激动。从《厦门日报》中读到记录厦门发展的精彩故事,他不但会剪下来收藏,还会讲给家人,尤其是孩子们听,启发年轻一辈珍惜当下。“《厦门日报》让全家养成爱学习求上进的好家风。”他说,三个孩子都考上好大学,个个有出息。从《厦门日报》上,谢章璇看到了城市建设蒸蒸日上,常常忆苦思甜——他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在厦门的生活,只有开元路、中山路两条路称得上繁华,莲坂周边还多是田地,“现在日子越过越好,当年家里只有三辆破自行车,现在全家有三辆小轿车。”

  军人出身的谢章璇还爱看时事新闻,“能通过这个版了解国内外形势,还有军事力量的发展情况。”作为“八二三”炮战的亲历者,谢章璇每次看到相关报道,都要细细阅读。“当时天气热,我们只穿着背心,炮声隆隆,泥沙盖头,我们个个都像泥人一样。”报道中的种种细节,都让他追忆起往昔的前线生涯。而今年国庆期间《厦门日报》恢宏大气的报纸版面,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国庆报道很精彩。看到国家军事力量日渐强大,作为老兵,心中十分自豪!”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