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宁德

旗下栏目: 福州 厦门 泉州 莆田 宁德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大学习|0614】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之七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23
摘要:“习书记提出的‘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凝成了闽东精神”——习近平在宁德(六)采访组:林书记您好!习近平同志刚到宁德工作时,干部群众对他期望很高,他当

  “习书记提出的‘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凝成了闽东精神”

  ——习近平在宁德(六)

【大学习|0614】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之七

  采访组:林书记您好!习近平同志刚到宁德工作时,干部群众对他期望很高,他当时是怎么给大家做思想工作的?

  林思翔:听说习书记来宁德,闽东人确实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因为大家听说习书记的父亲是中央领导,只要从上面要些大项目,就可以把闽东的经济发展起来。闽东那时候真穷啊,交通又闭塞,干部群众有快速致富的美好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本身缺乏志气,老觉得闽东在省里什么都是落后的,经济上体量小,发展又比较慢,滋生出比较强的等、靠、要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习书记不得不给大家浇“冷水”。他讲:“我不是来当‘采购员’,不是背着项目来的,而且贫困问题也不是靠项目就能得到根本解决的。大项目是要发展,但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就不能急。现在公路等级低,铁路也没有,港口码头开发也不具备条件。我们闽东不可能一夜就富起来,不能寄希望于一下子抱个‘金娃娃’。事物的发展,外因永远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关键还是要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力量凝聚起来。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先要扶志,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最终摆脱贫困。”这些是他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与此同时,他响亮地提出了“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的思想。

  习书记提出“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站位高,也很有新意,大家听了感到很新奇,但不太理解,甚至心里觉得不太舒服。宁德人穷怕了,恨不得一夜致富,可习书记却提出“滴水穿石”,需要有个适应和接受过程。习书记做思想工作很有一套,润物无声,不用行政命令来强制大家,而是花些时间慢慢跟大家解释,推心置腹地交流,解开人们心里的疙瘩。慢慢地,大家都觉得还是习书记讲得有道理。一方面,“滴水穿石”的概念很符合宁德实际,虽然有人发牢骚说“滴水穿石”滴到什么时间还不知道,但经过习书记一番耐心工作,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就被打消掉,干部群众的头脑也清醒起来了。另一方面,“弱鸟先飞”的概念确实鼓舞人心,给人长志气。虽然以前大家有一些自卑心理在作怪,但咱们人穷志不能穷。“弱”是现实,但要从自己身上找落后原因,要奋勇“先飞”。只要有志气,就能后来居上。

  现在回头来看,习书记当年的思路不是很对吗?条件逐渐具备了,方方面面就发展起来了。当时清单列了一大堆,不切合实际。说到底,最终还要靠大家振作起来,凝神聚气,把内心的积极性激发出来,把各项工作做好,改变贫困面貌。“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习书记在宁德工作的始终,并被闽东人民传承发扬,称之为“闽东精神”。

  采访组:宁德当年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习近平同志尤其重视脱贫工作。在您看来,宁德的脱贫实践,对他后来形成系统的脱贫思想起到了哪些作用?

  林思翔:摆脱贫困,是习书记当年在宁德工作的着力点。宁德这样一个脱贫样本,直接推动了他脱贫思想的形成。正是在宁德这个地方,他加深了对地方贫困状况的认识。宁德是福建最贫困的地方,贫困的面貌在他头脑当中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贫困地区群众要求摆脱贫困的呼声也给他内心带来强烈震撼。在宁德基层,农村的房子都很破旧。当年他陪同王兆国省长到宁德考察,在寿宁县就看到老百姓真有穷得两个人合穿一条裤子的。更重要的是,地区一旦戴上贫困帽子,干部群众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就会觉得什么都不如人家。所以,鼓励干部群众树立信心,长自己志气,也非常必要。这些实际感触,对习书记后来锲而不舍地抓脱贫攻坚,有着重要启发。

  宁德的工作经历,也是习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思想的源头之一。他最反感不切实际的数字脱贫和“撒胡椒面式脱贫”。他当分管农村工作的省委副书记时,宁德地委的一位领导,向省里报告说闽东已经基本脱贫。他看到这个报告就表示怀疑。当时全省的计划是到2000年基本脱贫,意味着有85%能够达标,剩下的15%还不能完全脱贫,所以说是“基本脱贫”。考虑到特殊的历史条件,这15%不脱贫的指标就是留给闽东地区的。如果连闽东都已经脱贫了,那全省就全面脱贫了。可见习书记对待脱贫问题非常实事求是,态度也客观冷静。所以我认为,习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是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要精准到每一户里去,一户一户地算,而不是粗糙地、笼统地说达到什么水平了,人均多少。脱贫工作可不能搞平均。

  正是在宁德这个地方,习书记开始下决心通过移民安置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部分百姓因为自然条件局限无法脱贫的问题。他到基层调研,多数都是去最贫困的地方,接触最底层的群众。当初他“三进下党”的下党乡,建乡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就是几座旧房子。赤溪村(原下山溪村)的贫困早在1984年就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习书记到宁德后更加重视这个村的脱贫问题,后来整村实施搬迁,从山上移民下来。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除了要给移民盖房子,还要让大家有田种、有事做,安居乐业,让他们的子女都能接受义务教育,斩断“穷根”,防止贫困的代际延续。连家船民上岸和茅草房改造,也是他在地区和省里任职期间搞起来的,最初只是宁德小规模小范围的尝试,后来在全省推开,被称为“造福工程”。这都是他到省里任副书记和省长期间大力推动、起了主导作用的。

  采访组:在您与习近平同志两年的接触中,他在哪些方面让您感受最为深刻?

  林思翔:习书记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人。他重情义,有真性情,我认为这是他最富有人格魅力的地方。最有代表性的事情,就是他对老干部的感情。闽东这个地方,北方的老干部比较多。他对老干部敬重有加,舍得花时间跟他们谈话。老干部有什么事找他,甚至谈一两个钟头,他都不觉得是“浪费时间”。用他的话说,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他说:“通过谈话可以沟通思想,这比做其他工作还要管用。”

  有这样一件事情。宁德行署有一位领导干部叫李治礼,是从山西过来的。他开始是行署副专员,后来是地区纪委书记,习书记到宁德时他已经退休了。很不幸的是,有一天,这个李书记突发脑溢血,去世了。他的老伴慌乱之中,抓起电话就给习书记打了过去,说:“习书记,我们家老李走了。”后来他老伴跟我讲,她并没有与习书记直接接触过,但在那样的时刻,什么人都没有想起来,一下子就想到了习书记,要给他打电话。其实,是李治礼同志觉得习书记对老干部们很尊重,对他印象好,经常在家里提到,就给他老伴留下了习书记非常值得信任的印象。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