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宁德

旗下栏目: 福州 厦门 泉州 莆田 宁德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从“山民”思变看宁德脱贫攻坚(图)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23
摘要:“莲峰三村”之田中村造福工程新貌。东南网记者陈翊群摄 东南网记者 陈翊群 午后的宁德城区,骄阳似火,与之一山之隔,提前“退休”的“山民”刘淑钿站在老家田中村在装修的三层小洋楼前,青山满眼,微风拂面,刘淑钿点了支烟深吸一口,望着村外盘旋的公路

从“山民”思变看宁德脱贫攻坚(图)

  “莲峰三村”之田中村造福工程新貌。东南网记者陈翊群摄

  东南网记者 陈翊群

  午后的宁德城区,骄阳似火,与之一山之隔,提前“退休”的“山民”刘淑钿站在老家田中村在装修的三层小洋楼前,青山满眼,微风拂面,刘淑钿点了支烟深吸一口,望着村外盘旋的公路,他腼腆地笑着说“如果当年没有下山,如果通村公路没有开通,很难想象,今天自己会不会一直在山里砍一辈子的柴片。”

  田中村地处宁德蕉城城南镇西北部莲峰山区,与岭头、叶厝两行政村相邻,三村在当地俗称“莲峰三村”,在册总人口2727人,855户。常住78户,174人,与宁德城区仅一山之隔。

  山民,笃定要下山

  上世纪90年代初,没有莲峰公路之前,刘淑钿一家还依旧世代生活在山上——田中村,进城靠徒步,一趟来回就一天。眼瞅着山下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崎岖的山路将刘淑钿一家和山下的日子一分为二。山上不止住着刘淑钿一家,荒山野岭,地无三尺平,山民出门走一天,很难遇见谁。

  在刘淑钿的记忆里,几代人住在老家土胚瓦房里,稻草当床垫,家里没有一床像样的被子。家中最重要的置办用具就是砍柴刀和锄头。刘淑钿的童年每天就愁着吃、愁着穿,还怕下大雨。每天除了干农活,还有就是砍柴!砍柴!砍柴!

  刘淑钿12岁开始挑柴片下山去卖。15岁那年,体弱多病的“顶梁柱”父亲生病走了,家中三兄弟意味着分家,要自食其力。最终排行老三的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分家后不久,刘淑钿与大哥一家一样,每天工作主要是各自打理“挂”在山坡上的一点山地,农闲时就钻入树林里砍柴到山下去卖,兑点伙食钱。

  也许是贫困的时间久了,便成了淡漠,刘淑钿仿佛在父辈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宿命。1991年左右,已是20岁大小伙的刘淑钿笃定“一定要带着母亲搬下山,自食其力!”

  那时候,二哥已下山两三年,在宁德从事屠宰行业,一家通过屠宰手艺已基本可以解决家庭生计问题。

  “山里拿的都是砍柴刀,到山下拿屠宰刀,应该没问题”在二哥的建议下,刘淑钿选择跟二哥从事屠宰行业,随后母亲也被他带到了城里。

  到宁德后,年轻勤奋的刘淑钿常常半夜两三点起床,走村串户帮村民杀猪。起初几年,因为“人脉”都在老家,刘淑钿经常徒步10多公里回老家,半夜两三点起床,帮村民杀完猪,然后收购挑回城关,每次卖完已是清晨四五点。

  20岁初头的年纪,换做城里的孩子,大多还在大学校园里读书,不过为了扛起这个家,刘淑钿跟着哥哥从事屠宰业,每天起早贪黑,从无一句怨言。从事这一行,他坚持着一个理念——诚信赢天下,“不管刮风下雨,只要客户要求新鲜的猪肉,当天杀完,当天必须送到客户手上。”也因其诚信服务理念,他的“业务”很快“辐射”到蕉城周边乡镇。

  1999年,27岁的刘淑钿在宁德已安家落户,娶妻生女。在他与二哥带领下,老家几户村民也跟着下山,从事屠宰行业,并先后在宁德落地生根。

  下山的“山民”们,日子过过的都比山里的村民好很多,不过“山民”刘淑钿心里一直藏着一个愿望,“有朝一日,城里通往老家的公路能开通吗?”他深知老家的交通闭塞意味着什么:村民依旧住着土胚瓦房,思想观念陈旧。大多村民依旧过着靠天吃饭、土里刨食的日子,山上的贫困像日出日落一样恒定,过了今天就知道明天是什么样。而城里的变化,是一天比一天好。

从“山民”思变看宁德脱贫攻坚(图)

  “莲峰三村”村村通道路。东南网记者陈翊群摄

  大山,有了通途路

  也就是在1999年,《闽东日报》的一名记者到田中村采访,看到有些村民以稻草当床垫,盖着一团破棉絮,不少村民家中还吃着野菜拌地瓜粉,“距离城关十来公里的行政村竟然还有那么多的农户在贫困惨境中苦苦挣扎。”闽东日报记者深入调查后,将了解到的情况写成内参报送给省政府领导。

  2000年,“莲峰三村”迎来了摆脱贫困的曙光。在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的批示和关心下,省扶贫办、省老区办深入“莲峰三村”调查,随后省里下拨部分资金启动公路建设。自此筹建莲峰公路一事,被重点提上了宁德市、蕉城区政府工作议程。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老话在“莲峰三村”体现的淋淋尽致。历经三年,一条莲峰公路承载着村民们的致富梦想,冲破大山的阻碍,为“莲峰三村”摆脱贫困、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地基础。2003年8月宁德市区通往“莲峰三村”的16公里乡村公路修通,圆了几代山区人的梦想。莲峰三村与宁德城区的距离也瞬间拉近。

  “以前路没通,我们挑柴片下山卖完再回来,天已黑了。路通后,我们把种的菜运下山卖,再回村里还可以干其它农活。”今年65岁的田中村民刘涑辉如是说,“自从路通了后,村里水电有了,通信信号也有了,他家三个儿子都走出了大山,大儿子在宁德工作,老二、老三在福州做汽车装修,他们都做点小生意并在异地安家落户,自己在老家田中村也盖起了两层小平房,每每逢年过节,儿孙们回来,交通也方便多了。”

  岭头村的一个自然村坪岗村盛产白萝“闻名”宁德,52岁的村民阮元兴通过在山里种植萝卜,与在宁德城关的哥哥嫂子配合,每年收入就能达到五六万元。在通村路没建之前,山里的萝卜虽然香脆甘甜,但每每丰收年都是他们的发愁年。许多萝卜都要肩挑下山,可肩挑又能挑多少,遇到多雨季节,很多萝卜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

  路通了,销售就活了,只要一个电话,一车将萝卜就能拉到城关卖。阮元兴等村民也因地制宜将新鲜萝卜制成了萝卜干,在宁德东湖市场等地还形成了自有销售渠道,每年丰收季节,都有老顾客向他提前预定。

  2014年,莲峰公路第二期工程完工,一条经历二年、全长19.7公里、投资200多万元、分布十六个自然村的道路网全线贯通。

  2016年,“莲峰三村”造福工程启动,其中田中王台新村(主村)造福工程,因地制宜依山建起了“外八字型”两排、共46栋一层砖混凝土框架房子,总共入驻77户,366人。

  “前几年我就想让自己休息休息,调养调养身体,就(从屠宰行业)转行开了一年运输货车,去年我干脆就给自己‘退休’了,”刘淑钿就是田中村其中一返乡盖房的村民,今年47岁的刘淑钿已当上爷爷(外甥随女儿姓),在城里有两套房(一栋为溜房),生活过的还算充实,“不过说实在的,还是老家农村的环境、空气比较好,自在。目前老家的房子正在做装修,计划年底入住,老家也整了几亩山地打算自己与爱人一起打理。至于以后的日子,以后再打算。”

  如今像刘淑钿一样返乡盖新房子的村民还不少。伴随着莲峰公路的通达,“莲峰三村”因地制宜,种水稻、种土豆、种地瓜……一样样土特产运往宁德城区,为村民摆脱贫困脱贫攻坚带来了新动能。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