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干部激励机制,《通知》则继续做加法,提出了“加大正向激励力度”“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真正把干部带薪休假、津补贴、职务职级等待遇保障制度落到实处,建立村(社区)干部报酬动态增长机制”等有温度、带响动的措施。 这个问题还有必要多说两句。半月谈记者常在基层采访,了解到不少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真的是5+2,白加黑,十分辛苦;尤其是近几年在脱贫攻坚一线、近一段时间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一线的广大基层干部,许多都累得脱了几层皮。 随着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上升,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难度加大,基层干部的责任更重了、压力更大了。这时候,关心关爱、激励鼓励基层干部的举措一定要实一点、再实一点,充分地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当前尤须发力的一个大课题。 当然,所有举措的关键都在于落实。此次《通知》也对此进行了重点部署,要求“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抓好本级带下级”,提出了“将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度融入巡视巡察、党委督查、干部考察考核、民主生活会、年度述职等制度”“常态化开展基层观测点蹲点调研”等制度化、长效化举措。 4 治理改革 八条干货里面,第七条“深化治理改革为基层放权赋能”,需要单独拎出来讲一讲。因为在半月谈记者看来,这一条尤其重要,而且颇具开掘的深意。 为什么尤其重要?因为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根子,普遍认为是体制机制不够顺畅。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吕德文说,解决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必须要解决治理层级之间权责利不匹配的问题。 半月谈记者采访中对此也深有体会。比如,不少基层干部反映,他们其实最烦形式主义,但一些任务完不成不行,完不成轻则批评,重则处分;想完成吧,又没资源、没人手、没财力,无奈之下,只能采取一些形式主义的办法应付了事。类似情形还有不少,都是权责利不匹配引发的问题。 针对此,这次《通知》提出,总结一些地方的新鲜经验,进一步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快制定赋权清单,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基层。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按照权责一致要求,建立健全责任清单,科学规范“属地管理”,防止层层向基层转嫁责任。 这当然是一剂针对病根的良药。 还不止于此。第七条措施以“深化治理改革”为着眼点,首次提出“研究制定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文件,构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理有机统一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这显然是一个颇具开掘意义的重大课题。 此次印发的《通知》,显示在国家治理的大视野之下,基层治理的重要性逐渐显露,并为决策层所认识;“基层治理”这一概念也逐渐定型,并有了较为明确的政策指向。 “此前谈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主要是从作风建设的角度展开,而这次《通知》明确把这一问题提升到治理的高度对待和解决。”吕德文说,解决形式主义之弊,最根本的是要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件中提出的“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理的有机统一”值得进一步研究深化。 同样,在国家治理的高度,审视《通知》里“加强城乡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建设,构建基层智慧治理体系,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矛盾化解、应急管理水平。各级领导机关要打破开展工作的传统路径依赖,切实把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转到现代、科学、法治的轨道上来”等表述,我们也有了更多的政策想象空间。 基层是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单元。基层治理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资源下沉,第二境界是便民惠民能力下沉,第三境界是组织群众自治。因此,强化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将人财物等资源下沉仍是初步,下一步还需强化基层组织动员能力,让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让群众自己建设自己的美好生活。这些都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记者 高远至 原碧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