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调查:美元仍将是主要储备货币 欧元和人民币地位略升 2019-10-16 18:13 瑞银周三公布对主要央行等主权机构的调查显示,未来25年,美元仍将在全球储备货币中占主导地位,欧元和人民币在央行储备中的占比料进一步提升。 瑞银周三公布对主要央行等主权机构的调查显示,未来25年,美元仍将在全球储备货币中占主导地位,欧元和人民币在央行储备中的占比料进一步提升。 全球储备是央行持有的非本币资产,主要用来支持其负债。各家央行买卖国际储备以影响汇率。 在各国央行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的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目前占比约为60-65%。 瑞银资产管理的全球主权市场策略与顾问主管Massimiliano Castelli表示,未来20年这一比例或略有下降,原因就在于央行储备管理人希望提高欧元和人民币等其他储备货币的占比。Castelli是报告的作者之一。 瑞银称,欧元和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可能提高,但将是一个逐步的过程。IMF的数据显示,到第二季度末,欧元的占比约为20%,人民币占比约为2%。 “最终我们认为未来25年真正将出现的情境是,世界上将有三种重要货币:美元、欧元和人民币,”Castelli周二对路透表示。 “过去25年中,美元占外汇储备的比例在60%-65%之间波动。我认为有理由预测,美元、欧元和人民币将在外汇储备中分别占到50%、20%-25%、5%-10%,人民币将成为第三大储备货币,”他补充说。 瑞银报告指出,美元仍然是“终极避险货币”,在全球风险加剧的情况下,投资者会涌向美国公债。 瑞银也提到美元做为全球汇价与利率的定锚角色,这能够迫使各国央行持有超额美元储备,与各自经济体在交易与借贷方面的大量美元曝险向匹配。 至于人民币,美中贸易纷争并未让各国央行对持有人民币逐渐浓厚的兴趣冷却。不过瑞银报告表示,鉴于围绕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贸易问题可能使得人民币在全球储备比重的升势减速。 被问及对人民币的长期配比目标时,各国央行储备管理人的回覆显示出平均配比为4.2%。 瑞银的Castelli提到中国开放金融市场、特别是固定收益市场,以及颇具吸引力的公债收益率,都是中国市场诱人的主要原因。
热点阅读 即便是刚刚入门不久的菜鸟交易员,或许也听说过“60-40”法则——即由60%的股票和40%的固定收益证券组成的投资组合——这种组合在历史上可以提供最大的股票收益,同时还可以提供多元化收益和较低的固定收益投资风险。 韩国央行周三(10月16日)宣布今年第二次下调政策利率,这一符合市场广泛预期的举措旨在解决经济成长和价格疲弱的问题。韩国央行决定将7天回购降低7天回购利率下调至1.25%,追平历史最低水平。这一决定符合彭博调查的25位分析师中21人的预期。其余人预计利率会维持不变。 周三(10月16日)亚市盘中,现货黄金价格低位企稳,最新交投于1482美元/盎司。金价周二下跌1%,因风险偏好上升提振了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而钯金持续的供应紧张推动其价格触及纪录高位。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黄金与美元连续第六个交易日走势同步。而本周市场风险偏好情绪的回暖,也令这一对昔日死敌变身成为了“落难鸳鸯”。 周二公布的贴现率讨论会记录显示,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上次政策会议前,美国12家地区联储中有七家希望维持贴现率不变。尽管如此,美联储在9月17-18日的政策会议上将目标利率区间调降至1.75-2.00%的同时,仍将贴现率从2.75%调降至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