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到了2018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经升至8.3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59.6%。从国际经验来看,城镇化率达到70-80%左右将会进入成熟期,这意味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将步入尾声阶段。从2000年至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升幅为1.4%,其中2010年当年的城镇化率就增加了1.6%。而从2010年到2018年的年均升幅降至1.2%,2018年当年的升幅仅为1.06%,这意味着城镇化的进程正在显著放缓。 16年10月,国务院正式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提出要全面放开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2018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要全面放开落户限制。《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进一步提出,Ⅱ型大城市(100 万—300万)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Ⅰ型大城市(300 万—500万)要全面放宽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这意味着除了北上广深等4个建成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以及武汉、重庆等10个建成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以外,包括西安、哈尔滨等在内的13个Ⅰ型大城市的重点群体落户限制将全面取消,包括乌鲁木齐、贵阳、石家庄、福州等在内的65个Ⅱ型大城市的落户限制将全面取消,而剩余的5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的落户限制也将全面取消。与此相应,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也将步入新阶段,从发展中小城镇转到发展大中型城市。在过去的40年,我国发展最快的是中小城镇。从1978年到2018年,我国县级以上城市的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72个,增长2.5倍;而同期建制镇从2176个激增至21297个,增长了近9倍。 也就是说,如果未来城市化能够顺利接棒城镇化,人口能从农村和乡镇进一步向城市和都市圈集中,人口的进一步集中必然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相应住行和教育医疗等服务需求的增加,就可以支撑中国房地产销售不至于出现崩塌,同时也足以支撑居民消费的稳定增长。四、从外贸加工到内需创新第三个挑战来自于全球化的逆转。全球化的逆转。在经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接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之后,全球都对战争和冲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而全球化开始大行其道。随着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以及世界贸易组织(WTO)等的相继成立,全球各国都开始降低关税税率,从而推动了全球贸易的持续发展。而我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在2001年正式加入WTO,从而搭上了全球化的顺风车,对外贸易的大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业工厂。对外经贸一方面帮助中国引进了稀缺的资金,2018年底,我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60725家,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1492亿美元。而外商直接投资最大的行业是制造业,最近两年外商投入信息软件业的资金也大幅上升,外商对制造业和高新产业的投资也带来了技术外溢效应,使得中国企业得以模仿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外经贸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虽然从对GDP增速的贡献来看,过去40年净出口贡献的GDP增速平均只有0.15%,但是外贸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绝不止于此。201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仍有34%,06年最高曾达到63%。按照商务部部长钟山的介绍,外贸带动的相关就业达到1.8亿人,占中国总就业人口的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