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国际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安踏集团:全球视野中的人才国际化(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5-28
摘要:进入安踏仅一年时间的Sandra Romboli,足足花了半年的时间学习和适应安踏的产品结构、组织架构和工作方式,然后把曾经在法国和美国的工作经验带入其中,重新进行梳理,使之更为清晰明了。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再结

进入安踏仅一年时间的Sandra Romboli,足足花了半年的时间学习和适应安踏的产品结构、组织架构和工作方式,然后把曾经在法国和美国的工作经验带入其中,重新进行梳理,使之更为清晰明了。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再结合中国文化的各方面因素,Sandra Romboli惊讶地发现了中欧消费者对待体育产品截然不同的消费态度。

“中国体育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几乎每两个月就有一个新产品系列上市,消费者的新鲜感也会比较短。而在欧洲,消费者会对某个产品有忠实的适应度,因此欧洲的体育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相对较慢。”在接受《中国职业经理人》杂志记者采访过程中,Sandra Romboli一语中的地说到了关键所在。

Sandra Romboli认为,国际品牌有很多优秀作品,安踏固然可以借鉴,但模仿与移植终究不是创新,很多借鉴你只能仿其形,不能传其神。这也解释了为何国人对国产体育品牌忠诚度低的部分原因。Sandra Romboli觉得,安踏要让产品国际化,首先在设计上就不必过多沉迷于国际时尚与潮流,而要在吸取精华的过程中融入本民族特有的风格,并让本土文化元素魅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展现。因为只有突出民族价值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

因此,在带领设计团队上,Sandra Romboli悉心地指导团队把国际时尚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他们众志成城,同心协力攻克难题;他们携手共进,砥砺前行创造奇迹。当完成了一道道设计流程后,安踏崭新的产品价值正在不断被塑造和完善,“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也不断被加以实践。

当带着“中外产品差异”“消费者需求”和“深入地去理解品牌背后的故事”等思考的团队进行创作时,其产品价值必然会上升到品牌价值,最终会凸显出提高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的文化价值。当产品能与传统文化融合时,才是真正为产品注入了灵魂,才能让产品在国际社会具有了“发言权”。这就是Sandra Romboli,一个能融入欧美潮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于安踏产品中的国际化人才。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今天,Sandra Romboli和她的团队正在朝着这一宏伟的目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明天,他们必然会将全新的国际化设计理念融入到安踏企业文化的血脉之中,他们也注定要在引领安踏设计在迈向全球的征途中超越历史,开创未来。

-ANTA-

No.04

文化包容是

人才国际化的深层推动力

安踏集团有着开放的『永不止步』心态,逐步对各种文化尤其是国际文化背景的人才兼收并蓄、融合包容。国际人才多元文化交融互补形成了全新的安踏文化。

采访中,记者从各层面各角度了解到安踏集团人才国际化的表现,集团高管则高屋建瓴地分析安踏集团人才国际化的战略思路和文化路径,回答了为什么安踏集团可以实现上面的一切。

同样有着国际大企业高管背景,“空降”安踏的集团副总裁李玲认为,国际化、全球化,是一个正在形成全球影响力的国家之中具有行业领导地位的企业应该走的道路,人才国际化是战略性的第一步。在安踏集团这是“一箭双雕”式的最优策略,一方面通过国际人才全面提升企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兼收并蓄的文化相容,一步步推动未来在国际市场上的文化相容。大量外籍人才的加入实际上正在进行这样的推动。

安踏集团:全球视野中的人才国际化

国际人才的引进是安踏发展的助推剂

文化具有本源性,一种文化不可能抹去根植在人心深处的另一种文化,因此两种文化在企业中碰撞时相互包容是唯一出路。而这种文化的包容性不是今天说了明天就能做到,需要多年的养成并进一步形成基因。恰好草根打拼成长起来的安踏集团有开放的“永不止步”心态而没有桎梏禁忌,2007年安踏集团刚上市,2008年就从现任总裁郑捷开始引进国际化人才和职业经理人,整个公司逐步对各种文化尤其国际文化背景的人才兼收并蓄,逐步培养出了一种包容文化。这种文化之下,国际化管理人才各显其能推动安踏高速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文化相融,使他们很稳定地留在安踏集团,并且时刻保持与时俱进。这就是李玲和首席人力官熊凌来到安踏集团的重要背景,当然也是姚伟雄和完全不懂中文的Sandra Romboli等大批人才来到安踏集团并扎下根来的主要原因。

相较之下,安踏文化与外企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安踏集团充分授权快速反应之下的高效执行文化,在外资国际企业全球体系之下长期的“体制化”面前,对人才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外企中包括大多数管理层人员也只是企业固有系统里的一颗螺丝钉,个人的话语权相对有限。体制化形成的慢节奏与个人奋斗追求的高效率之间产生的矛盾,致使李玲、熊凌这样具有外企背景的中国籍人才更愿意回到战略清晰、反应快速、政策透明和求新求变的本土领导企业,一展抱负实现更大人生价值。

何况安踏集团高管的作风,无不是躬身入局,着手具体事项操作打拼,时刻掌握一线状态。超强的榜样力量增强了凝聚力,而且安踏集团给了管理层高度信任和自主权,人才激情投入的同时也拥有施展的空间。“这就是安踏集团铁军文化自上而下的示范力,加上不分彼此的融入,你会发现更强烈影响你,与你的状态时刻直接关联的是企业的文化力。”李玲说,“关键是,文化不可复制,因此企业的文化力才是推动实现人才国际化的深层次力量。”

这样的文化,正是安踏集团既有的优秀企业文化与国际人才多元文化交融互补的全新安踏文化。

熊凌在采访中则表示,2008年以来安踏集团的文化和实力胸怀、战略思路和品牌影响力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已经呈现良性循环的态势。这种兼收并蓄的文化养成使安踏集团顺理成章地确定了走全球化的道路,更加吸引了国际人才的加盟。当然,很自然地先行从日韩等被中国文化覆盖的地区开始,进一步更多的欧美人才也愿意来到中国这样一个文化迥异、市场庞大,且生活美好安全的国家来,尝试专业和人生的更大可能。人力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具有多元可能,需要将人心人性与行业大势企业发展高度吻合起来,进行最大化的激发。而中国籍的国际人才投身安踏的全球化,还缘于浓浓的家国情怀,强烈的归属感使他们更加投入。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