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日报-努力践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人民性 □周锦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这就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准确把握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指明了方向,社科界特别是基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务必牢记在心,努力践行。 一是致力于破解人民关切的现实问题。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投身伟大的时代实践中,需要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然“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出来”,为人民研究、解决思想与实践问题,是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庄严的使命。必须增强与人民群众交心的能力,听真话、察实情、获真知,学会从人民群众鲜活的生动的实践中发现问题、把握规律、寻求答案,必须立足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期所盼,找准脉搏、因题施策、指明出路,推出书写时代、抒写人民、书写实践的社科成果。就当前南通而言,要聚焦全市人民普遍关切的更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特别是答好新时代南通发展之问,发挥社科界的思想引擎作用,列出系列课题,组织专家攻关,努力推出一批经得起实践检验、有影响、有价值的精品力作,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人民群众提供不竭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动力。 二是致力于整合社团专业人士力量。 社科类人才分布广泛,高校、党校、机关、企业甚至基层社区,都有他们的身影,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人民性,重要的途径是通过众多社科类学术团体,来团结广大专业人士,引领他们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本依靠力量。在专业交叉融合不断加快的信息化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整合社团队伍,打通专业界限,开展协同攻关,推动专家优势互补,实现学术创新活力倍增的发展目标。具体地说,可以对学科领域或课题项目进行整合,将专业相近的社团划成片区或团队,将从事相关学科研究的专业人士联合起来,交流提升,互动共进,形成合力。也可以由骨干社团牵头,联合专业相近或学科互补的社团,搭建共同学术平台,开展重大课题合作攻关和重大项目宣传推介,从而最大限度整合人才资源,调动广大专业人士积极性,开创社科类社团既有各自特色、又有广泛交流合作的生动局面。 三是致力于推动社科知识普及大众。 以文化人、传承文明,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全面提高社会大众的社会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必须以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需要解答的思想理论问题、改革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社科普及的重点内容,特别要在阐释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上下功夫,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体,更多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和高效快捷的传播手段,开展社科知识普及。要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建立协调机构,培育壮大志愿组织与志愿者队伍,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承担普及任务。要深入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社科普及基地创建活动,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强化项目化运作,并由人民来评判效果,形成专业队伍与社会力量、基地普及与线上传导共同发力的惠及千家万户的社科普及大格局。 四是致力于增强服务基层群众基础。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更多的服务受众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体现人民性的必由之路。必须切实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正确处理政治责任和学术自由的关系,努力在社科界营造方向正确、民主包容的学术氛围。要不断完善课题立项、成果评奖体制机制,扩大参与面,通过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与发布、成果奖励、调研基地建设和学术研讨,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高、学术造诣强、精品力作多的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加强组织协调,推动县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机构建设,解决人员、经费保障问题,搭建面向镇村的舞台载体,夯实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基础。要发挥高校社科研究主力军作用,推动高职院校设立社科组织,探索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组建社科团体或团队。要巩固覆盖所有社区的社科讲坛组织网络,充实师资,优化课程,丰富内容,筑牢面向广大群众的社科工作前沿阵地,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启迪民智、服务民生,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地区腾飞结合起来,在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中、在服务南通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系南通市社科联党组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