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学者(包括我自己)和各类媒体,都应该有意识地注意一些方面,包含几层意思:一是搞好调查研究,尤其是实地、多维度、多途径考察。不管是学者、记者及其媒体,没有足够多的、深入的调查分析,发表的意见和新闻是难以保证全面和准确的。发出来以后可能误导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和政府决策。前一段时间那么多人士发表了不少有关山东的农房改造和撤村并居的意见,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来过山东没有、来过多少次、多少次实地考察过山东多少地区多少农户多少基层干部、不同时间段的农房改造,到底掌握了多少一手情况。即使做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不同态度、不同方式得到的信息的真实度也不同;二是说什么、怎么说的伦理问题。即使经过全面、深入的调查和严格的理论分析,发现的是事实,也应该考虑说不说、怎么说、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式说。说出的事实产生什么样的客观结果,还是需要考虑的。我们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或不使问题恶化,关键是避免更大的损失或问题或错误。应该提倡言论自由和科学探索无禁区,但是言论自由还是有伦理(这里不是说法律)的,科学探索的自由不是针对公众(而是限于科学家团体之间的自由发言和交流)。就农房改造而言,本来多数地区多数人是同意或者可以同意的,只是部分民众担心利益受损,做做工作就能理解和同意,少数地区的基层干部在一些工作环节上有一些不周到甚至错误,完善或改正就可以继续实施,结果,一些媒体发表了一些意见,加上一些不管情况如何、胡乱发表言论的网民起哄,于是把少数有意见(也许有理也许无理)或有误解、有担心的农民情绪调动起来,有些往中央告状,有些与基层政府对抗,引起了中央的注意,基本上叫停了进行中的农房改造,说是“群众同意就做,不同意就不做”,什么叫“同意”?怎样才算是“同意”?这种公共决策,如果想让所有村民一致同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原来一些担心者、犹豫者、想随大流者,现在被鼓动起来,有了不同意的“底气”和“依据”。基层政府及其官员没有了底气和继续做宣传引导工作的积极性和依据,很被动。还在筹划中的还好办,不做就不做了,已经开工的怎么办?变得两难:继续做,基层政府及其干部遇到更大困难,农民可以提出更多的意见和要求,有了“尚方宝剑”似的;不继续做,损失巨大,没有一个受益方,都是受损方,可能陷入低效的“纳什均衡”。即使没有开工的,不再计划开工,最后长远受损失的还是农民。 建议: 第一,如前面所说,各级政府都要把农房改造和撤村并居置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背景下分析和处理,包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工作程序和具体操作方案,尤其是已经开工的,最好不要停下来,要善始善终,否则农民真的受损,政府也受损。 第二,各级政府、尤其是这一次处于风口浪尖的山东省各级政府,客观对待媒体舆论,要尊重和认真分析媒体言论,但是不能受其左右。认真调查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评估既有工作和将要进行的工作,保护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山东省在外界形象一直很好,也比较好面子和很在意维护形象。其实到了现代媒体时代,不管什么事、不管好坏、即使再好,总是说什么的都有。真的可以不必太在意媒体言论及其对形象的影响,实事求是、保持定力,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该怎么干还怎么干、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 第三,充分认识到,这一阶段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房改造和撤村并居,尤其是农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房改造比较,地方政府财力、农房的现实起点和改造的成本、群众基础等,都不一样,会有更多困难。原来财政有钱或引资比较容易,是做“有米之炊”,所以多数是先建后拆,农民没有短时借住租住麻烦,从而意见少,而现在一定意义上是要做“无米之炊”。原来农村还有比较多的年轻人,他们积极向往搬迁、还可以动员家里老人,现在年轻人很少了,绝大部分是老人在农村,他们感觉(其实很一般)住着经过一定改造、觉得宽敞舒服,他们更害怕变动。 |